4.困顿的泥潭(第8/26页)

在“七党联盟”的领导下,阿富汗游击队展开了对苏军的反攻,双方的战斗骤然变得激烈起来,而交战中心也渐渐集中在南部坎大哈、西部的赫拉特和中部的喀布尔及其北部地区。迫不得已,苏军利用换防的机会继续向阿富汗增兵。尽管这不是勃列日涅夫想要的,但他实在是不得已。

1981年7月中旬,苏军与阿富汗游击队正面相遇在拉格曼地区,这是自19个月前苏军入侵阿富汗以来最激烈的一次战斗。苏军调集了大批阿富汗政府军向拉格曼地区发起进攻。由于阿富汗政府军人数不够,卡尔迈勒政府临时调动300名喀布尔军事学院的学生,告诉他们将去执行逐屋搜查的任务。在一个叫达拉村的小村庄附近,这部分军校学生遭到了阿富汗游击队的伏击。当游击队发现他们不是苏军时,用扩音器向他们喊话,要求他们放下武器。有70多名军校学生没有这样做,结果他们当场被游击队员打死,其余的人则直接参加了游击队。

这件事情令卡尔迈勒政府的公信力大大降低,70多名军校学生的死亡引起了喀布尔市民的极大公愤。他们走上街头,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强烈谴责卡尔迈勒政府让那些未毕业的学生参加战斗,还冲击了喀布尔的阿富汗政府军医院。同时,喀布尔有3500名军校学员逃离了他们的学校,以抗议政府的行为。

无奈之下,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谢尔盖·索科洛夫元帅来到喀布尔的战争前线,亲自主持驻阿富汗苏军的调派和增援工作。经过进一步的增派和调整,苏军在阿富汗境内已驻扎了12个师,其中10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空降师。具体部署如下:

第16摩托化步兵师驻在昆都士和马扎里沙里夫,第20摩托化步兵师驻在贾拉拉巴德,第305步兵师驻在加德兹,第360和第225摩托化步兵师驻在喀布尔,第357摩托化步兵师驻在坎大哈,第54摩托化步兵师驻在赫拉特,第275摩步师驻在加兹尼,第66摩托化步兵师驻在信丹德,第103摩托化步兵师驻在巴格兰,第105空降师驻在喀布尔,第104空降师驻在喀布尔以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与此同时,阿富汗政府军经苏联的组建和加强,仍保持在14个师,但每个师仅有2500人左右,其中有11个步兵师和3个装甲师。第7和第8步兵师驻在喀布尔,第12步兵师驻在加德兹,第11步兵师驻在贾拉拉巴德,第14步兵师驻在加兹尼,第25步兵师驻在霍斯特,第15步兵师驻在坎大哈,第9步兵师驻在巴尔赫的丘加塞顿,第19步兵师驻在赫拉特,第18步兵师驻在马扎里沙里夫,第20步兵师驻在巴格兰的纳赫林,第4和第15装甲师驻在喀布尔,第7装甲师驻在坎大哈。

部署和增援完毕,苏军的攻势随之加强。毫无疑问,重点围剿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困扰苏军多年、最令苏军头痛的潘杰希尔谷地;然而,苏军却在这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苏军的失败更成就了游击队领袖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潘杰希尔雄狮”的威名。这一切,将留待后面的章节详述。

而此时,一位身材瘦削、性格安静的沙特阿拉伯年轻人在其父亲支持下来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会见了阿富汗游击队领导人。这个年轻人频繁地往来于沙特阿拉伯和南亚之间,从事为阿富汗抵抗运动募款的活动,直到1982年才在白沙瓦定居下来。他投入大量的家族公司技术人员和建筑设备,来帮助阿富汗游击队修建道路和兵站,并组织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志愿者前往阿富汗参加战斗。但是谁也不曾想到,20年后,这个年轻人做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这个留着大胡子的人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奥萨玛·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只不过,他眼下还不能影响阿富汗的局势。

眼下,对阿富汗局势有切身影响的人或许是卡尔迈勒和勃列日涅夫了。卡尔迈勒是阿富汗的塔吉克族人。他一直将苏联当作自己的精神祖国,甚至曾说过:我愿意在苏联死去,不行的话,也要死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里。他在一切国际场合为苏联声辩——阿富汗国内有3000个部族,内斗、军阀、毛拉等都会把阿富汗拉回中世纪。而苏军“进入”阿富汗之后,在相对稳定的地区深化土地改革,组织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社,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制定五年计划,建立初级工业设施,扩大出口阿富汗特色产品,改善人民生活。苏联还为阿富汗解放了妇女,为阿富汗培养了大量女教师、女工程师、女护士。苏联恢复了阿富汗的清真寺,允许人民信仰自由,尊重宗教界,改建宗教学校,建立新医院,把医疗队派到乡村。在战争状态下,阿富汗的工农业总产值也连年上升,出口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仅1980年一年,苏联对阿富汗农业水利改造的投入就达15亿阿富汗尼。这一切,哪里算是“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