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困顿的泥潭(第6/26页)

至于平时作战用的重武器,不算RPG的话,除了重机枪就是无后坐力炮。运气好时,阿富汗游击队能从苏联人手中缴获著名的BM21“冰雹”火箭炮,也就是全世界都熟知的“喀秋莎”。这种火箭炮在60年代是性能非常先进的压制火炮,一次齐射40发火箭弹,射程达到20公里。阿富汗游击队也学会了使用这种武器,但是他们得不到弹药补充,又缺少发射车,所以他们是把火箭放在土堆上,算好角度,砸开火箭尾部,露出火药,用导火索点燃后发射去轰炸苏军的阵地,一般每次只放2—5枚,精打细算地使用。

实力与装备相差如此悬殊,阿富汗游击队的斗争前景看起来好像是绝望的。不过,这个世界并没有忘记阿富汗。苏军入侵阿富汗后不久,邻国巴基斯坦第一个向阿富汗境内的反苏游击队提供支援。

自从阿富汗落入苏联手中,亲美的巴基斯坦就开始两面受敌,东边是传统的敌人印度,西方多了个阿富汗。为改变这一十分不利的战略态势,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决定在各种国际场合讨论阿富汗问题,向苏联施加压力。同时,巴基斯坦采取实际行动,在其境内建立了340个难民营,收容了400万阿富汗难民。这些难民营几乎都成了阿富汗逊尼派反苏游击队的训练营,大批难民在这里受训,然后以游击队员的身份返回阿富汗,与苏联人战斗。

同时,巴基斯坦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RPG火箭筒、自动步枪、冲锋枪等武器。这些武器全靠原始方式运输,从巴基斯坦境内白沙瓦一些穆斯林政党手中运至阿富汗游击战争的最前线;运输队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也没有车辆,所有的东西都靠肩扛马驮。从白沙瓦到瓦尔达克,至少要步行7天,到潘杰希尔要走10天,到马扎里沙里夫要走25天。由马、骡和骆驼组成的运输队又笨重又缓慢,经不起苏军的袭击。况且,这部分获得外来支援的游击队,往往仅限于伊斯兰逊尼派所领导的队伍,因为外国支持的资金和武器几乎全部集中于巴基斯坦,但巴基斯坦只支持与其思想较接近的逊尼派。而伊朗支持的什叶派却很少得到来自伊朗的物资援助,他们只能与那些由各部族组织起来的游击队一样,依靠自己的力量从苏军那里缴获武器。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全世界范围内除了谴责外,一些伊斯兰国家纷纷解囊,为阿富汗的抵抗组织提供资金和武器。国际上的援助最终集中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即伊斯兰教逊尼派各政党领导人的聚集地。援助者包括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亚等国家。但最重要的援助者,当然是苏联的冷战对手——美国。

1980年1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访问巴基斯坦,与齐亚·哈克达成协议。协议规定,美国以巴基斯坦为运输通道,向阿富汗反苏游击队提供军火。但是齐亚·哈克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美国要在此后的6年中,向巴基斯坦提供32亿美元的援助,并且美国运往阿富汗的援助到达巴基斯坦后,由巴基斯坦的“混合军事情报委员会”全权负责将其交给阿富汗游击队。

于是美国马上开启了这条巴基斯坦武器通道,在1980年余下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足足向阿富汗游击队运出了3000万美元的武器,以后又把每年的输送额增加到1亿、5亿和7亿美元。据统计,美国在整个80年代为了向阿富汗提供武器,共支出了近30亿美元。

然而,美国的武器运输线在巴基斯坦边境的白沙瓦出现了漏洞。负责分配武器的巴基斯坦“混合军事情报委员会”更倾向于将武器多分给逊尼派中的四个原教旨主义派,而另三个温和派不仅得到的少,而且得到的还经常是最差的武器。各派经常为此发生矛盾。在这几个政党领导人中,“混合军事情报委员会”特别重视希克马蒂亚尔,他所获得的武器永远超过其他领导人。但希克马蒂亚尔却是最令各游击队厌烦的人,因为他不仅私藏大量武器,以备以后争权使用,还经常趁其他派别全力与苏军作战之机,搞暗中偷袭,以削弱不同派别的力量。

以美国为首的各国运来支援阿富汗游击队的武器,尽管最终落入游击队手中的数量有限,可这毕竟从根本上改变了游击队员们的装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