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困顿的泥潭(第7/26页)

举个最鲜明的例子——军服。阿富汗游击队最初没有军服,游击队员们穿着瑰红、天蓝色和黄色的阿富汗长袍,这样他们很难伪装自己,因而造成了不少惨痛的事件。直到美国将越南战争时期剩余的大量M65陆军野战夹克提供给阿富汗游击队,游击队员们这才第一次拥有了作战服。与此同时,意大利军队制服、法国外籍军团制服甚至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军制服都源源不断进入阿富汗。游击队员们在白沙瓦穿上各国的旧军装,把上面的臂章和军阶肩章摘下随身带着。如此,最初的军衔也就有了。

苏军渐渐发现,阿富汗游击队的轻武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老旧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外,游击队拥有了中国和埃及制造的AK系列突击步枪,联邦德国、以色列、英国、瑞典等国制造的冲锋枪,还有美国的M-16A1自动步枪。除了轻武器,阿富汗游击队还拥有不少可以拆卸后用牲口运载的重武器,比较普遍的有中国的12.7毫米重机枪,来自各国的便携式反坦克掷弹筒,以及山地高射炮、小口径高射炮之类的防空武器。各国兵工厂生产的地雷也被大量提供到阿富汗游击队手里,除了常见的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还有可以轻易躲过探雷器的塑料壳地雷、定时地雷、无线遥控地雷等(前文提及的意大利TS6.1、TS2.5型漂浮式塑料雷和英制MK7反坦克地雷即由此而来),这让阿富汗游击队的伏击战术如虎添翼。同时,阿富汗游击队的各级指挥调动开始使用现代化通信器材,他们配备了短波、超短波联络设备甚至地图导航系统,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

在白沙瓦,组成“解放阿富汗伊斯兰联盟”的五个党派自从1980年3月走到一起后,相互间一直磕磕碰碰,摩擦不断。虽然他们在反苏的立场上保持一致,但由于宗教派别不同,各自都有自己的打算。

1981年1月,这个联盟终于出现了裂缝,三个温和派领导人决定撤销对萨亚夫的支持,因为萨亚夫对联盟中各党派的经费分配存在着偏袒现象,并多次不公正地指责三位温和派领导人。1月19日,三位领导人为此在白沙瓦发表了退出联盟的联合声明。

然后,原教旨主义派与温和派间展开了无止无休的争吵,直到4月21日,三个温和派与“伊斯兰党”哈利斯派在反对萨亚夫时站到了一起,但信仰的差别并没有促成这四个党结盟。6月1日,三个温和派成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他们第一次宣称三个党将由一个统一的司令部来指挥。温和派的这次行动得到了美国等援助国的赞许,但他们同时也认为:温和派的实力太弱,各个党应坐在一起,并成立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这样才能增强反苏的力量。

终于,六个党于7月6日又聚在一起,这次他们没有带来那个引起争端的萨亚夫,新的客人换成了希克马蒂亚尔。这六个党第一次签署了一项协议,决定团结在同一个旗帜下,成立一个临时的伊斯兰政府和一个新的“阿富汗圣战者联盟”。六个党将轮流派出代表担任这个组织的主席,以主持理事会的工作。此外,他们还将设立一个执行委员会、一个秘书处,以及分别负责政治、军事、财政、行政、文化、司法、保健和难民事务的委员会。但到8月份,盖拉尼领导的“阿富汗民族伊斯兰阵线”因在组成顾问委员会时同其他派别发生矛盾,宣布退出这个组织,联合的计划又遭到挫折。

美国只好再次请出不属于任何派别的萨亚夫,于1981年12月成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萨亚夫担任了这个联盟的领袖,为了防止他被架空,美国等援助国还给萨亚夫成立了军队,让他拥有独立的财政资源,萨亚夫终于作为一个拥有实力的党派领导人在白沙瓦争夺了一块领土。

老对头又回来了,这对三个温和派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打击,于是三个温和派再次脱离联盟,组成一个“伊斯兰团结阵线”。他们认为,只有查希尔国王回来才能领导反苏斗争,并宣布将不再与原教旨主义派联合。但温和派内部又出现了矛盾,很多人认为只有与原教旨主义派联合才能获得真正的出路,因为巴基斯坦的支援只送给原教旨主义者。

1982年5月,由于美国的促成以及温和派内部部分领导人的极力主张,白沙瓦的七个党派终于团结在一起,共同推举萨亚夫为领袖,结成了“七党联盟”。此后,“七党联盟”的主席开始实行轮流担任制。各党派间的斗争仍然未断,两个不同派别,或是相同派别间的不同党派在白沙瓦以及阿富汗境内游击战争前线的冲突仍然时有发生。各个政党就是在这种勾心斗角、分分合合的状态下,领导着阿富汗境内大部分反苏游击队的抵抗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