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困顿的泥潭(第10/26页)
招待会是他最后一次露面了。1982年11月10日,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在扎列契耶别墅因心脏病去世,终年76岁。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苏共中央政治局二号人物、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主席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接任了总书记职务,成为新的苏联领导人。
在外界眼中,68岁的安德罗波夫是一个比迷恋权力和勋章的勃列日涅夫更具亲和力的人物。尽管他曾是全世界最大的秘密警察组织的首脑,但他一直文质彬彬,颇具学者风度。安德罗波夫个人兴趣广泛,有着多方面的爱好,从现代爵士音乐到美国小说他都很感兴趣。他英语流利,喜欢看原版英文小说,还擅长写爱情诗;他记忆力过人,几乎能逐字逐句地复述刚看完的百页文字。这在苏联领导人中前所未有。
而且,安德罗波夫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安德罗波夫先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律不齐、沙门氏菌病、动脉粥样硬化、结肠炎、关节炎、苔癣、痛风以及心肌梗死等疾病,饱受病痛折磨。外界猜测,这样一位爱好广泛的病人应该不会太热衷于战争,阿富汗有获得和平的可能。
可惜,外界普遍猜错了。
1982年12月16日,在安德罗波夫的指示下,苏联《真理报》刊登文章——《是谁反对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文章中如此写道:
民主阿富汗正在为自己的主权和利益而斗争,革命正在发展,而且阿富汗的这一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因为这是人民的革命,因为阿富汗人民及其政府得到苏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全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和声援。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苏联的阿富汗战争将继续下去,甚至不惜将战争继续升级。
1982年12月,苏联利用换防的机会再次向阿富汗增兵。安德罗波夫在阿富汗将发起新一轮更具强度的攻势。
这一次,苏军避开了阿富汗北方的潘杰希尔谷地。“潘杰希尔”雄狮马吉德使苏军感到畏惧,为了让清剿阿富汗游击队的作战更加顺利,苏军修改了作战计划,以阿富汗西部和南部为重点。苏军以师为单位大批调往西部的赫拉特和南部的坎大哈,到1983年3月,苏军的新部署基本完成。
1983年4月底,苏军对赫拉特的进攻正式开始了。这次进攻持续了两周,每天都有多达50架次的苏军飞机对赫拉特市区进行轰炸。连续的轰炸使赫拉特约有3000名无辜居民被炸死,市内建筑有一半被完全炸毁,那些残留的建筑也被炸得面目全非,几乎已没有完整的房屋得以幸存,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曾经拥有16万居民的赫拉特成了一片废墟。与此同时,坎大哈附近的战斗也变得激烈起来,苏军派出浩浩荡荡的车队穿过坎大哈,对其周围的阿富汗游击队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式的进攻,整支车队全部穿过坎大哈就足足花了9个小时。
在苏军将主要进攻方向转向南部的坎大哈和西部的赫拉特后,阿富汗游击队也相应改变了主攻方向,迅速将主战场移到东部边境的帕克蒂亚省一带地区。从8月底开始,那里的阿富汗游击队合力进攻该省重镇霍斯特和乌尔贡,3000名阿富汗政府军和上万名苏军被重重包围。战斗持续了一个月,到9月底,游击队最终攻占了这两座城市。苏军不甘失败,从10月起,每星期出动飞机至少150架次,轮番对那里进行轰炸。阿富汗游击队不仅未被赶走,反而乘胜而进。到12月,游击队几乎占据了除扎尔马特地区以外的整个帕克蒂亚省。
在胜利的鼓舞下,阿富汗全国的反苏游击队的士气大涨,赫拉特地区的游击队对苏军进行了大规模反攻。喀布尔地区的活动更为频繁,城市游击战异常活跃,喀布尔市区内的苏军驻地、阿富汗国家情报局总部、广播电台、苏联顾问住宅区、苏联驻阿富汗大使馆等苏军重点防守的地段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
最终,1983年春季的进攻失败了。
进攻不能奏效,苏军在阿富汗的处境日趋尴尬。苏军主力基本都驻扎在规模极大、与外界隔绝的兵营里,那里岗哨林立,戒备森严。以加兹尼为例,这是阿富汗八大城市中的一个,阿富汗政府军在民兵的协助下负责该市内部和四周据点的安全。这样的守卫任务在1981年和1982年还由苏军承担。现在,已经完全转由阿富汗政府军承担了。一部分苏军驻守在加兹尼市区的两个战略要点和机场内,其余苏军都集中在城外几公里的伊努特兵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