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17/20页)
日军向火炮投掷手雷和炸药包,想予以炸毁。在其他火炮的支援下,炮兵连连长菲利莫诺夫上尉率领一组士兵发起冲锋,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结果在占领堑壕之后,又将火炮拖了回来。
炮兵连进行了连续两个小时的火力准备,终于摧毁了永备火力点。苏军一鼓作气攻克了虎北山,但日军仍继续固守西猛虎山、中猛虎山、东猛虎山等支撑点。
8月17日,苏军将两门203毫米火炮运至虎头地域乌苏里江右岸,使直接瞄准永备火力点射击的大威力火炮达到三十四门。一天激战下来,苏军陆续占领了虎北山西北各无名高地,虎头地域的态势得到进一步改善。
大木正已经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他在中猛虎山的地下工事内下令“全员玉碎”,也就是全体自爆死亡。按照他的命令,日军在自己的栖息地放置炸药五十公斤,一百四十多名伤员率先“玉碎”。
8月18日,苏军下达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下午4时,被苏军俘虏的虎头港务局长森与一被作为军使,前去猛虎山主阵地劝降,不料竟被大木正的副官、一个同样冥顽不灵的疯子用军刀给劈死了。

一名苏军士兵正在为投降缴械的日军士兵进行武器登记。从表情上看,这些日本兵都很轻松。不过虎头、东宁要塞的日军显然不在此列。
日军死不肯降,苏军只得继续奉陪。8月19日,他们将所有可投入作战的火炮包括火箭炮都集中起来,对猛虎山进行不留一点缝隙的覆盖式轰击。边防卫队本部、中猛虎山和东猛虎山守军以及日军的炮兵部队全部被消灭。三天后,西猛虎山的守军也集体步入黄泉。
事情还没有完。在要塞后方的虎啸山山洞里,仍然躲着七十余名日军。8月24日,这些日本兵伺机向苏军炮兵阵地连续发射了三颗炮弹。
这正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闯进来”,苏军立即予以还击,炮弹如雨点一般倾泻过去。一众捣蛋分子被吓破了胆,急忙如游鱼脱网抱头而去。
8月26日,苏军将虎啸山团团包围。虎啸山守军或弃阵而逃,或束手就擒,虎头之战方告收官。
日军第十五边防卫队除五十五人(五十三人被俘虏,两人逃回日本)生还外,其余1387人全部葬身要塞,在此避难的四百多日本平民亦在要塞内窒息死亡。
有人认为虎头之战是远东战役也是二战的最后一战,中国政府后来也在猛虎山上建立了一座“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但若以战斗结束的时间论,东宁其实才是二战最后的战场。
土行孙都想不到的法子
在关东军十二个边境要塞中,东宁要塞拥有两个“之最”:规模最大,驻军最多。自1934年起,关东军逼迫十七万中国劳工,在东宁县正面宽约一百一十公里,纵深约五十公里的地域内,构筑了庞大的军事要塞群。到1937年底,其主体工程方告竣工,而配套和附属工程直至日本战败投降也未能最后完成。实际上,东宁要塞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军事要塞。
“关特演”时期,东宁要塞最多时驻有三个师团、一个旅团、两个国境守备队,兵力超过十三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大量被抽调南下,要塞守备兵力锐减,但仍驻有第三军所属的三个师团和一个机动旅团。
可是两个“之最”其实并没有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尤其是第一个“之最”,使驻防兵力被极大稀释,除了几个主要的守备区外,其余阵地的日军都相当薄弱。
在远东战役的头两天,苏军第二十五集团军就突入第三军的防御纵深,对东宁要塞实施了迂回和封锁。此后,集团军兵分三路,开始围攻日军的各个抵抗枢纽部。
北路苏军进攻的是庙沟阵地。部署在庙沟的日军为第一三二独立混成旅团第七八六步兵大队,仅有六百六十名士兵,另外与之协同的还有东宁重炮兵联队第六中队,该中队拥有两门30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
庙沟配有巨炮和严密的防御设施,虽然人少仍可一守,但苦的是外部没有机动防御兵力与固守阵地的日军相配合。在地面和空中浓密炮火的攻击下,苏军得以突破防线,进入要塞内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