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19/20页)
然而,在光荣和正义的背后,也混杂着一些与主题不协调或不一致的声音。
早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之前,斯大林就提出了“战利品”问题。当宋子文询问“战利品”所指为何时,他又王顾左右而言其他,借故推托了过去。
等到苏军占领整个东北三省,他们开始用实际行动回答宋子文询问的“战利品”问题。抵达东北工业区的苏军不仅有系统地对粮食和其他储存物资进行没收,并且从1945年9月起,就对工业机器进行有选择地搬运。
按照中苏条约的补充记录,斯大林保证苏军会在日本投降后三周内撤退,最晚也不会拖过三个月,谈判中,苏方代表莫洛托夫口头明确为1945年12月3日以前。不料撤军期限将至,原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时任驻东北苏军总司令马利诺夫斯基突然派顾问斯莱特考夫斯基进行交涉,要求中苏联合经营东北百分之八十的重工业。
中方答复说,中苏在东北的经济合作问题,只有在苏军完全撤退后才能开始讨论。
12月7日,斯莱特考夫斯基通知中国政府,称所有的东北工业企业均为苏军的“战利品”。马利诺夫斯基则说,如果留下这些设备,苏联要求得到这些企业的股票,并在重工业股份中占百分之五十一,在轻工业股份中占百分之四十九。他甚至还要挟说,在苏方的要求未获满足之前,不能预料苏军的撤退日期。
中苏之间不得不再次展开关于东北经济问题的拉锯式谈判。最后在国际干预和中国舆论的压力下,苏联才于1946年5月撤出东北,而这已经是日本投降8个月以后的事了。
在这一期间,苏联不顾中方反对,仍然从东北运走了大批的工业设备和其他资产。蒋介石得到的一份报告显示,苏联运走的资产占东北电力设备的百分之六十五和钢铁工业设备的百分之八十,而抚顺、本溪、阜新、北票的煤矿设备则被洗劫一空,其吃相之难看,令人震惊。
1946年12月,联合国调查团做出报告,估计东北因此蒙受了8.58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如果要对被破坏的工业企业进行恢复和重建,费用更是高达二十亿美元。
苏军占领东北期间另一个广被垢病的事,便是因军纪败坏而导致的对民间的骚扰,尤其是抢掠财物、强奸妇女两项,几乎成了当地老百姓的噩梦。这也让自“九一八”起,已经被迫当了十四年亡国奴的东北民众颇有“才出狼窝,又入虎口”之感。
喧嚣之后是云烟
在日本人看来,苏联对日宣战则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报复。
斯大林在他的对日战争胜利演说中,分别提到了日俄战争、“西伯利亚干涉”、哈桑湖事件(也即张鼓峰事件),特别强调“日俄战争的失败,在我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悲痛的记忆,给我国染上了污点”。
斯大林把对日战争胜利,与“污点”联系起来,并且宣布,“洗去污点的日子”终于来到了,扬扬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就在斯大林发表演说之后不久,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率领梅列茨科夫、马利诺夫斯基、诺维科夫等人,分乘几列汽车前往旅顺俄国军人公墓,对日俄战争中战死的俄国军人进行凭吊。哀乐声中,众人全体肃立默哀,还向纪念碑敬献了花圈。
四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可以肯定是不义战争,斯大林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对此曾有明确表述,而且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苏联红军和沙俄白军都是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的“阶级敌人”关系。如今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当口,他们却突然要向自己的“阶级敌人”致敬,这就让外界有了很多猜测和重新解读的空间。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虽然获得了胜利,但非常害怕沙皇俄国进行报复。在日本政府1907年制定的国防方针中,就规定俄国为第一“想定敌国”。苏联成立后,对被其打倒推翻的沙皇俄国持否定态度,在它交给国际联盟的备忘录中甚至称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是反侵略的一方,“(日俄战争)从政治上看,起于沙皇俄国的对日侵略政策,日本预感危险而先发制人,予敌一击”。
苏联摆出这样的姿态,顿时让日本对遭到过去敌国报复的恐惧心理消除了不少。1923年,日本政府修改国防方针,从“假想敌国”中去掉了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