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15/20页)
8月18日,远东第二方面军发起对千岛群岛的登陆战役。在太平洋舰队的配合下,苏军在千岛群岛北部的占守岛实施登陆。
在登陆战上,苏军明显不如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有经验:登陆时电台被海水浸湿,其登陆部队在指挥上出现失灵;武器装载考虑不周,加之缺乏登陆工具,从而导致火炮和武器弹药不能及时缺载;舰队意图用炮火进行支援,但是由于日军炮兵都隐蔽在伪装得很好的混凝土工事里,舰炮的射击效果也不佳。
苏军在岛上的战斗打得非常艰苦,占据的高地曾三度易手,最后他们被压缩在了一块狭小范围内。驻岛的日军第九十一师团本来还准备动用师团主力发动全面反攻,但此时师团司令部接到了“暂停战斗,限做防御战”的命令,于是日军便暂时停止反攻,转为防御作战。
为了尽快控制协议区,苏联人几乎都想驾着筋斗云飞了。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对三大方面军下达命令,要求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必须专门编组和派出快速支队,用快速支队来占领长春、沈阳、哈尔滨等重要城市,而不要怕快速支队“离自己的主力太远”。
就算是主要由坦克兵、汽车兵组成的快速支队,也还是嫌慢。于是又组建了若干个空降群,这些空降群由坦克集团军所属的摩托化步兵部队和分队人员组成,每个空降群五十至五百人,负责在日军驻防的重要城市实施空降。
远东第一方面军副参谋长谢拉霍夫少将被任命为方面军特命全权代表,同空降兵第一梯队一起出发,任务是向关东军提出投降条件,同时占领哈尔滨地面重要目标。
巨炮
8月18日,谢拉霍夫所乘坐的运输机在哈尔滨机场上空转了个弯便开始着陆。当飞机低空降落时,可以清楚地看到矮个子的日本兵在朝机场跑来。
随机的空降兵第一梯队共有约一百二十名空降兵。在飞机着陆后,其中的自动枪手立即肃清了飞机场上的日本兵,飞机库、修理厂和靠近机场的砖石建筑物也很快被予以占领。
下午5点03分,谢拉霍夫向方面军司令员梅列茨科夫发出了第一份无线电报:“空降兵在哈尔滨机场着陆,并开始执行任务。”半小时后,谢拉霍夫在机场办公室会见了日本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在会面时,他建议秦彦三郎乘坐苏军飞机前往远东第一方面军的战斗司令部,以便商谈关东军投降事宜。秦彦三郎接受了这一建议。
8月19日上午,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军使乘飞机到达长春机场。空降群立即占领了关东军总司令部,同时下令解除长春驻军的武装。
下午,外贝加尔方面军所属的第六坦克军约二百五十名官兵空降于沈阳机场。“满洲国皇帝”溥仪及其日本顾问正准备飞往日本,但还没来得及飞走就当了苏军的俘虏。

溥仪(右)和一名苏军军官。准备出逃前夕,溥仪(右)已宣读“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宣告满洲国正式解体。
这天,秦彦三郎被苏军飞机从哈尔滨送到了谈判地点。苏军参加谈判的将帅主要有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梅列茨科夫、远东空军总司令诺维科夫。梅列茨科夫注意到,秦彦三郎剃着光头、目光阴郁,而且衬衣领口一直敞开着,就好像喘不过气来的样子。谈判过程中,这位旧日的对手总是不由自主地紧锁着双眉,皮肤松弛的脸上显露出疲倦的神情。
在谈判中,华西列夫斯基提出了投降程序的要求,并指定了受降的集合点、行动路线和时间。对这些条件,秦彦三郎都全部予以接受,甚至于苏方代表每说一句话,他和其他日方人员都连连点头,显见得心理上相当消极沮丧。
谈判结束,秦彦三郎等人即乘坐苏军飞机返回长春。
在8月20日12点以后,除通信联络中断的部队外,关东军已全部解除武装。当天,苏军三大方面军的快速支队陆续进入长春、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旅顺、大连以及北朝鲜的平壤。
刚刚进驻长春的许多苏军官兵脸上都有被牛虻刺伤的痕迹,看得出路上吃了很多苦头,但是这些官兵毫不介意,其顽强的表现和冲破自然障碍的能力,令一些日军军官都为之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