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6/31页)
范增呢,他当然知道他对项氏的忠心苍天可鉴,其实,在他发现项羽不信任自己时,应当了解情况,针对有关情况采取对应的措施。但是,七十多岁的范增,却像孩子一样赌气,以退休为名提出归隐,离开了项羽,离开了他晚年为之献身的事业。这种心境的悲凉、气愤是可想而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结果,范增却因为气愤过甚,导致暴病而卒。
范增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七十岁才得到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但是,他却因才力不足(所谓“好奇计”只是自视甚高),性格急躁,并未能成功地辅佐项羽,自己也因为未能处理好与项羽的关系而郁郁寡欢暴卒。身为谋士,却不知反间计,也不会化解反间计。悲乎!
刘邦在战胜项羽夺得天下之后,曾经讲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此言亦对亦不对。项羽的谋臣本来就不多,最后连一个范增也中了陈平的反间计被项羽怀疑、辞退。这确实是项羽用人上的一大失败!但是,即使项羽、范增识破刘邦的反间计,范增一直留在项羽身边,项羽最终也难逃失败的结局;因为范增的才干实在有限,范增不可能辅佐项羽获得成功。
范增是有忠心而无谋略,他不可能正确辅佐项羽成功。但范增只是一位文臣,项羽手下的武将怎么样?他们能在关键时刻助项羽一臂之力吗?
二、关键时刻掉链子的龙且
龙且是项羽集团的重要军事将领,但是,很多读者并不熟悉此人。其实,龙且对项羽集团最后的战败负有重要责任。讨论项羽的失败,必须讨论龙且。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述了陈平劝刘邦施行反间计以击败项羽时,曾经说过的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彼项王骨致之臣,亚夫、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陈平曾學在项羽手下做过官,后来畏罪投靠刘邦,因此,陈平非常熟悉项羽最重要的武将谋臣。在陈平开列的项羽手下的骨鲠之臣中就有龙且,由此可见龙且在项羽集团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且是项梁起兵反秦时,就追随项氏南征北战的猛将。当年项梁起兵之时,龙且就是项梁手下的大将,曾经和齐地田荣一块儿援救东阿,大破秦军(项梁自号为武信君,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每到关键时刻项羽都会起用龙且。
刘邦、项羽的第一次正面交手是彭城大战。此时是汉二年(前205)。其时项羽正在齐地平定田荣的叛乱。田荣是齐国王族后裔,他与田儋最早在齐地起兵反秦,恢复齐国。在秦末各国的复国运动中,田氏是有功之臣。但是,田荣因为与项梁的恩怨,未参加巨鹿之战,也未随项羽入关。因此,项羽在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王时,没有封田荣。其实,田荣当封,因为他为推翻暴秦确实作出了贡献。他之所以被排除在分封之外,只是因为他未追随项羽。
但是,田荣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他不满项羽的分封,率先起兵杀死了项羽分封的三位齐王,引发了分封之后的天下大乱。应当说项羽的分封确有失误之处,田荣的反叛也有他的道理。但田荣的叛乱给了刘邦杀回关中一个好时机。刘邦利用田荣的叛乱吸引了项羽注意力的好时机,趁机杀回关中,夺取了整个关中,恢复了关中王的地位。
对项羽来说,刘邦才是真正的敌人。刘邦利用了田荣的叛乱,搅乱了项羽的视线,造成了项羽的判断失误,这是田荣对项羽最大的伤害。但是,刘邦在彭城之战中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他的五十六万大军大部丧命。
彭城之战失败而归的刘邦,并未就此罢手,而是缜密策划,图谋灭项大计。刘邦此时还做着他的速胜梦,他问张良:我愿意捐出函谷关以东的土地,与人共分天下,谁是可以承担此重任的人?张良回答:只有三个人,一个是你手下的韩信,一个是三不管的彭越,一个是项羽手下的勇将黥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