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8/31页)
我真知道龙且的这种盲目乐观的底从何而来。韩信此前已经打败魏豹,灭了魏国;顺手又灭了代国。井陉之战大败赵军,以少胜多,名震天下。一封书信使燕国不战而降。如此了得之人,为什么龙且如此轻视他?真是匪夷所思。
项羽重用如此狂妄无知之辈,焉能不败?
结果,在面对大军之时,韩信巧妙地利用了龙且的骄傲自大,率军半渡潍水,假装力怯而退。龙且不知是计,遂带领少数军队渡潍水追杀。其实,韩信前一天晚上已经派人在潍水上游用上万沙袋堵塞潍水。龙且不知深浅,自以为韩信怯懦,潍水水浅。等龙且渡过潍水,韩信立即派人将上游的万余沙袋全部撤掉。汹涌澎湃的潍水滔滔而下,将龙且的军队切为两半,龙且的大部队渡不了河。渡过河的龙且只带有少量军队,韩信率大军急围龙且,龙且最终战败被杀(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周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龙且之死在情理之中。龙且只不过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兵法中最普通的一条真理:骄兵必败。
龙且之死给项羽带来了致命一击:不仅彻底失去了齐地,使西楚国的国都完全暴露在汉兵的威胁之下,而且使项羽二十八个月的荥阳对峙立即变得毫无意义了。荥阳对峙的前提是西楚国的后方彭城是安全的,项羽军粮军需的保障地是安全的。齐地被韩信占领,项羽的大后方立即变得岌岌可危,再在荥阳对峙下去可能面临被包围的险境与断粮的危险。所以,龙且的大意轻敌,不仅使自己失去了生命,也最终断送了项羽的霸业。龙且兵败被杀之日,也就是项羽大势已去之时。
所以,我们讲项羽的失败,岂能不讲龙且?岂能不讲龙且兵败齐地?
龙且兵败之后,项羽第一次感到了恐惧。项羽一向都是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但是,龙且兵败被杀之后,项羽已经无兵可用。对于齐地的韩信,项羽只有一个办法:政治手段。这位只凭武力征服天下的军事天才,破天荒第一次派使者武涉去游说韩信叛汉自立。一个最不善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的人,如今却采用政治手段去解决问题,实属不得已啊!龙且啊,龙且啊,不知你在九泉之下如何面对对你寄予厚望的项羽?
龙且兵败之后,齐王田广只能怪自己命苦,落荒而逃。韩信乘胜追击,俘虏了龙且的副将,抓捕了大量楚兵,完成了对项羽集团的战略包围(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文臣不行,武将也不行,草民呢?项羽手下有没有像辕生之流建立奇功的草民呢?
三、未能完成使命的武涉
项羽是一个最不屑于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的人。
黥布叛变是一个可以用政治手段解决的问题,但是,项羽派去解决问题的人不得力,最后使者被杀,黥布叛变。
在刘、项之争的四年之中,历史从来没有记载项羽用政治手段解决任何问题。
唯一例外的是韩信击杀龙且占领整个齐地之后,项羽派了一位使者武涉去游说韩信。
一向不用政治手段的项羽何以在此时派武涉游说韩信呢?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
龙且败亡之后,项羽手下只剩十万军队,荥阳战场都难以支撑,更遑论派兵征伐韩信了。项羽无兵可用,第一次在楚汉战争中感到了恐惧。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项羽破天荒派出了使者游说韩信。
武涉其人,史载不多,但是,他游说韩信的说辞非常得体,证明了武涉是个人才。
武涉游说韩信主要讲了三点:
第一,秦亡之后,诸侯各自得到封地,正当与民休养生息,可是汉王刘邦却“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其意非尽呑天下者不休”。刘邦的欲望何时有满足的时候?他总是不停地进攻,进攻,不得天下,不全灭诸侯,不统一中国,刘邦绝不会善罢甘休。
这是告诫韩信,刘邦要的是整个天下,绝不是手下再弄几个诸侯王!你韩信想当诸侯王,只是梦想!
第二,项羽多次手下留情,放过刘邦;但是,刘邦一旦得手,马上就违背盟约,又攻击项羽,因此,此人绝不讲信用。你虽然现在受到汉王刘邦的重用,但是,早晚有一天会被刘邦擒拿(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你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全在于项王尚在,如果项羽战败,你马上就会完蛋(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