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5/31页)

范增这位项羽手下唯一的谋士,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未能帮助项羽认清秦亡之后的天下大势,实在令人遗憾。

鸿门宴上,项羽对范增的暗示屡屡不应,范增应当懂得项羽此时已经为刘邦所惑,自己最该做的事是启发项羽,而不是私下动手,派刺客舞剑,既不能成事,又暴露了项羽集团内部的不和。特别是张良辞行之事,项羽已经收下了张良的礼物,范增却将张良的礼物当场击碎,并忍不住慨叹“竖子不足与谋”,怒斥项羽。这些都不是一位谋士所为,好像是一位初出江湖、任性而为的少年侠士。

项羽做过许多傻事,但是,当项羽做这些傻事之时,我们看不到范增的影子,这太令人费解。

比如说,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范增没了影子,好像上天烧香未归;比如说,项羽要杀秦王子婴,范增也没得影子,一句话也没有,又上天了?比如说,项羽分封天下十八路诸侯王,范增是预其事者,但是,项羽的分封犯了两大错误:一是失封,二是错封。该封的未封,不该封的却分封了。项羽的这一错误直接导致分封之后田荣率先在齐地反叛。范增看不出项羽在分封诸侯问题上的错误吗?如果他看出了,为什么不置一词?比如说,项羽得知刘邦杀回关中,却偏偏要去齐地平定田荣之乱,放过刘邦,让刘邦在关中成了气候,使关中成为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大本营、根据地,此时也不见范增的踪影,莫非又上天了?比如说,刘邦策反黥布,使项羽少了一员虎将,损失巨大,范增呢?他在干什么?为什么每逢项羽犯错误之时都看不见范增的影子?究竟是谋士还是吃客?是司马迁埋没了范增的功劳,未将它写人《史记》之中,还是范增所有这些都看不出来?如果这些问题都看不出来,要这种谋士有什么用?

最要命的是刘邦派韩信经营河北诸地,项羽几乎没有什么反制措施。此事关系甚大!它是影响楚汉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项羽最终的失败,就败在军事上陷于刘邦的战略包围之中。项羽没有做出有力的反制举措,范增干什么去了?他也不了解此事的重要性吗?为什么他一言不发呢?

第三,范增之死。

范增也并非一无良策。汉三年,刘、项在荥阳对峙期间,刘邦因断粮而求和,要求以荥阳划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刘邦此计当然是权宜之计,是为了短期谋生,一旦缓过气来,刘邦肯定还要挥师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这个混球竟然愿意照此议和。范增第一次表现得像个谋士,力主趁机消灭刘邦,否则,今后没有机会消灭刘邦了。项羽听从了范增的意见,没有接受刘邦的议和,反而加紧进攻(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王。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可见,项羽并非不可教之孺子。关键是范增要适时提出正确意见,并从最能打动项羽的角度加以申述。

范增之死也恰恰是因为范增献了此计,帮助项羽下了坚决消灭刘邦的决心而已。但是,就是这一计,刘邦感到了范增的威胁,决心除掉范增。所用的计谋是陈平献的离间计,而且这一离间计非常拙劣,一点新意都没有。项羽就误认为范增通敌,暗中开始夺范增的权。范增大怒,要求退休回家,项羽竟然批准了他的请求。范增要求退休其实是以退为进,项羽却来了个以假为真。范增这还不被气死啊?果然,从荥阳还未走到彭城,就暴病而卒(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项羽是一个糊涂人,尤其是政治上非常糊涂,该他多疑之时他偏偏没有一点点多疑。比如说鸿门宴的前夜,项伯夜见张良,私自泄露重大军情,理应处斩。至少,在他向项羽汇报夜见张良时,项羽应当像刘邦问张良一样,多问一句:君安与张良有故?但是,在他最该问的时候他偏偏没问。非常可惜啊!反过来,在他最不该多疑的时候,他却多疑了。范增跟随项羽多年,一向忠心耿耿。虽然范增并没有多少奇谋绝计,但是,范增的忠诚却应是无可置疑的。只是听了使者的这番话,项羽就对范增产生了疑问,怀疑范增与刘邦私通。项羽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调査取证,就认定范增不可靠。这也太轻率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