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无声的战争(第5/25页)
邓汉祥奉命找杨永泰,杨永泰请示蒋介石后说:“就用刘甫澄(刘湘)自己的厨子好了,不必在馆子里叫菜,也不要另约外客,只是参与机要的几个人作陪就行。”
双方经过商讨,决定以邓汉祥、杨永泰等少数几个人在席间作陪。
蒋介石到刘宅后,先跟邓汉祥聊了一会儿,当蒋介石问起,邓汉祥身为外省人,如何会来四川做事时,邓汉祥便把昔年随陈宦入川的经历讲了一遍。
邓汉祥注意到,在他讲到与冯玉祥的那段过往时,蒋介石似乎很感兴趣。
蒋介石与冯玉祥的历史恩怨也十分复杂,这大概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蒋介石会感兴趣,然而邓汉祥很快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正式入席后,蒋介石举止矜持,每上一菜,他一定要等别人先吃,然后才动筷子。轮到喝酒时,他也是举而不饮,显露出很不放心的样子。
蒋介石拧巴,弄得大家都拧巴,这顿饭吃得很是费劲。
你可以说这是蒋介石在展示他的修养,但在这个敏感时刻,特别是联想到吃饭前的谈话,刘湘君臣得出的结论却是相当一致:老蒋不是嫌川菜不好吃,是怕酒菜里有毒!
当年,邓汉祥曾给陈宦献计,让他给冯玉祥摆一桌“鸿门宴”,蒋介石很可能把这场家宴也视为了“鸿门宴”。
喝酒不辩论,辩论不喝酒,看来光靠吃饭还是难以打开僵局,刘湘决定再作最后一次尝试。
他求见蒋介石,当着面说:“我患上了胃溃疡,现在病势沉重,自知有生命危险,已来日无多。之所以还在勉强主持四川军政,一是要报委员长(蒋介石)知遇之恩,二是想以善政来回报地方父老多年的栽培。”
一个重症病人关于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述,无异于一颗重磅催泪弹,换别人,早就被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了。可蒋介石似乎不为所动,他一脸淡然,看不出表情上的任何明显变化。
刘湘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四川是国家后防重地,委员长要加强国防,尽可放手为之。至于四川军政措施,也请明示,我唯命是从,但希望大家能够通力合作,以收指臂之效。”
言下之意,他不仅不敢跟蒋争夺天下,还愿意对其俯首帖耳,条件不过是容他在四川当个诸侯王。
从“问鼎中原”,再到“三分天下”,直至甘为蒋介石治下的小小诸侯,对刘湘而言,真是已经退让到了极致。他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曾经的理想和事业,是怎样从一轮光彩照人的明月,蜕变成了一只微不足道的萤火虫。
刘湘一边说一边流泪,这是真情流露,并非刻意做作。
刘湘的眼泪,终于让蒋介石不能不有所表示:“甫澄兄,你的意思很好。你安心好好养病,以后有事,就叫秘书长、参谋长来见我。”
寥寥数语,听在刘湘耳朵里,不过是端茶送客的意思。他的“披沥肝胆”和“垂涕而道”并无任何实效,对方回赠的仍只是敷衍和敌意。
在回公馆的路上,刘湘心凉如冰。他终于明白,老蒋根本不认为他们之间存在任何合作关系。
如今的刘湘,就相当于四川内战时期的小诸侯,邓锡侯、田颂尧一类,蒋介石则俨然是当年志在统一全川的刘湘或刘文辉的翻版。
明明是我的款啊,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别人的,这让人情何以堪啊?
让刘湘特别难以接受的是,即便他委曲求全,像邓锡侯、田颂尧那样,只图做个地方上的小小诸侯,蒋介石也不答应,这还让人活吗?
仿佛一千多年前发生的那个著名故事,南唐后主李煜向赵匡胤求和,又是赔礼又是致歉,啰里啰嗦,眼泪鼻涕一大把,赵匡胤一句话便把他踹到了九霄云外:“毋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李后主流泪了,刘湘也流泪了,都是在看似无法战胜的超级大鳄面前。但在遭到拒绝之后,他们本质的不同也就显现出来了。后主只会继续哭着写词,感叹“小楼昨夜又东风”;而刘湘未等泪干,就发起犀利的反击,而且不死不休。
眼泪不过是武器中的一种,如果你把它看成是软弱和投降,那你就错了,大错特错!
与蒋介石一样,在刘湘的内心深处,同样有着一颗经过千锤百炼的强大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