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无声的战争(第3/25页)
以后随着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进入西康,蒋介石相应也移驾成都,成都由他带来的宪兵驻守,其公开讲话一次比一次规模大,听众也越来越广。
据说同为川人,成都人与重庆人的性格还有所差异,重庆人较火爆一些,成都人相对闲适淡泊,喜欢三三两两地在小茶馆摆龙门阵或推麻将,因此集会时人数一般不多。
有蒋介石出席的成都集会,每周举办一次,一次就能召集千人以上,这些人均为成都各界代表,显然是件颇不寻常的事。
1935年7月15日,成都召开“新生活运动”扩大宣传大会,参加人数达两万余人,达到参谋团入川以来,蒋介石公开出席政治活动的最高潮。
至此,四川人大多知道了“救国救民的蒋委员长”,刘湘的角色被越来越边缘化。
在舆论上占得优势后,蒋介石更加不把刘湘当一回事,理由很简单:既然找到了拉面馆的师傅,自然不用再老吃方便面了。
蒋介石以下,贺国光为人低调,和刘湘又是速成同学,因此两人冲突较少,但另外一个四川人就不一样了。
这个四川人叫康泽,他的正式身份是参谋团政训处处长,若从参谋团这条线而论,贺国光是他的领导,自然应服从贺国光,然而实际情形却是,康泽可以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贺国光无权对其过问。
因为康泽还拥有另外几个更为神秘也更为显赫的头衔:复兴社(也即蓝衣社)创始人兼头目、“军委会别动总队”总队长。
这是一个可以“上达天听”的人物。据说当时能不经过侍从室登记,而直接谒见蒋介石的,一共就两人,除了戴笠,就是康泽,国民党内称为“康戴二公”。
自第五次“围剿”起,蒋介石便开始采用杨永泰“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之策,以康泽的别动队渗入江西,从政治和特工情报上对苏区进行瓦解。效果很令他满意,因此在向四川派出参谋团的同时,他也把这一模式套用了过来。
康泽动用别动队,在四川各县修建碉堡、编练保甲,并经常干预地方事务,有时甚至越俎代庖,喧宾夺主。各地督察专员和县长不堪其扰,过后纷纷向刘湘告状。
别动队是“锦衣卫”,别说刘湘,贺国光也拿他们没办法。刘湘能做的,只能是呈四十五度角望向天空。
是你先有求于人,所以无论是桌上骂,还是桌下踩,都得姑且忍上一忍。
可是这就像植物大战僵尸,如果你光忍而不做防御,那些脑残的僵尸还会继续蜂拥而至。
蒋介石又举办了峨嵋军训团。指令一下,奉调受训的各路川军将领人人争先恐后,一副恐怕“后至获诛”的样子。
蒋介石作为军训团团长,也抽空来作所谓的“精神讲话”。他说:“我从成都乘车来峨嵋,途中某些军官坐滑竿从我旁边经过,竟然仰卧着身子,神情倨傲,毫无军人仪态,形象也甚为难看,可见毫无教育。”
峨嵋道旁遇到的“某些军官”,不是川军还会是谁,座下学员们坐立不安,私下便把这种精神讲话称之为“神经讲话”。
喜好“神经讲话”的除了蒋介石,还有军训团的实际负责人陈诚。陈诚不用站在老蒋那么高的位置,自然讲话就更为露骨,也更令川军将领们皱眉。
除了那个著名的“烂飞机论”外,陈诚有一次兴致来了,还脱口而出,说地方军队都是“天不知好高、地不知好厚”的“土匪式集团”。
此语一出,全场哑然,连蒋介石都觉得有些过分,为此曾纠正陈诚,要他把话放和缓些。
刘湘名义上是军训团的副团长,其实也就是集体挨训而已。蒋氏君臣在台上搞大批判,受打击最大的就是他,因此每次出场都表现得沮丧忧郁、闷闷不乐。自陈诚放出“烂飞机论”后,他更是垂头丧气,经常托病不肯与会。
偶尔几次,刘湘也被请上台讲话,讲特种战术。他避当时流行的反游击战和碉堡战术而不谈,专门讲如何打游击,如何以弱胜强,如何以软对硬。
问刘湘针对的假想敌是谁,他说是日本人,明眼人却能马上听出,他所说的“强”是谁,“弱”又是谁。
陈诚见刘湘已经露出被逼急了的味道,赶紧叫停,不再让他发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