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无声的战争(第4/25页)

对刘湘来说,没面子尚在其次,更怕的还是被挖墙脚。

按照规定,川军营长以上都要到峨眉山受训,军训团便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拉拢,恨不得让每个军官都“中央化”。

比如你是旅长,但军衔只是上校,现在有军政部的“同班同学”,就可以把你提为少将,同理,师长也可以提为中将。

众人皆大欢喜,都认为自己入了“国家系统”,地位从此有了保障,潜移默化中,便有了向“中央”靠拢的意识。

邓锡侯、刘文辉自然是早就与刘湘面和心不和的;孙震、杨森也相继倒向蒋介石;尤其杨森,向来崇拜强人,他佩服能压住刘湘的蒋介石,就学着老外,把自己养的一条爱犬取名为“介石”。之后,蒋介石让他到哪就到哪,刘湘完全使唤不动了。

在军训团的暗中许愿下,刘湘的一些嫡系大将也开始变心。

刘湘在川军中实施“新战法”后,郭勋祺、刘兆藜这些少壮派风头正劲,反而范绍增等人落了伍,因为在对红军作战中表现不力,范绍增还被刘湘拟以“撤职查办”论处。

范绍增不服。江湖中人,武艺高不高不重要,重要的是忠心和义气。范绍增自觉对刘湘够忠心够义气,从前刘文辉出那么多钱收买,也没背叛老大,之后更是出生入死,数数身上替老大挡下的子弹伤疤都有好几处,现在突然翻脸无情,竟然要没收股份加扫地出门了,世上哪有这种道理,这不是过河拆桥吗?

可是再不服也没用,因为刘湘早已不是那个光凭义气混饭吃的江湖老大了,而且他对下属有绝对的生杀予夺之权。

哈儿正准备自认晦气,意外出现了——蒋介石不同意。

刘湘的所有奖惩令,都必须报经蒋介石批复,原先不过是形式主义,履行一下程序,但老蒋越来越不满足于形式,接到刘湘的报告,他随手批复:“撤职留任”。

“查办”变成了“留任”,劫后余生的范绍增对蒋介石感激涕零,反过来,对刘湘自然就横生怨怼。

昔日的“关张赵”,唐式遵和王缵绪都有些动摇不定,只有潘文华一人还像关云长的样儿,对刘湘依旧很忠心。

自蒋介石开始贴身紧逼,刘湘可谓事事不顺,就连“新政”的推行也变得困难重重。

他颁布命令,要在成都征收房捐。像所有触及利益得失的新政策一样,命令一出台,便遭到房东们的激烈反对。

一般老百姓比较好应付,让刘湘备感头疼的是还有一些特殊房东,比如尹昌衡、胡景伊、刘存厚等“武备三老”。

川军诸派系中,数武备系资格最老,混得却最惨,远远落后于速成和保定,从心理上来说,就一直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见民众对房捐不满,武备系便借机闹事,由“武备三老”率领部分武备生,牵头进行联合抵制,并以游行罢市相要挟。

眼看“新政”即将夭折,刘湘本人和四川省政府的威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情急之下,刘湘不得不使出狠招。他双管齐下,一面派兵把尹、胡、刘的住宅包围起来,请“尹都督、胡都督、刘将军不要出去”,理由是外界谣言太多,会发生危险,实际上是软禁了三老,一面又逮捕了几个带头闹事的武备生。

就在事态即将得到控制的节骨眼上,老蒋突然横插一杠子,他给刘湘下达命令,要求立刻撤去包围三老住宅的军队,同时释放被扣押的诸人。

刘湘顿时压力山大,有一种拿着话筒要唱歌,中途却被别人切了歌的感觉。

蒋介石此举不过是要借机收揽人心罢了,就像他将范绍增的“查办”改成“留任”,这一点,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出来。可是你要扮好人,做包公,我就只能演坏人,当奸臣了,以后可怎么个混法,还让不让人有点气质了?

刘湘拒不从命,蒋介石没了面子,也十分不满。原先矛盾还藏在彼此心里,这时候就从肚皮里爬出来,露到了脸上。

试探气球自蒋介石入川以来,仅仅半年不到,刘、蒋二人已形同陌路。他们眼里的对方,看着明明都是在身边,实际上却远得像在天边了。

1935年夏天,刘湘在重庆宴请蒋介石,试图弥合裂痕。对于此次“温情外交”,他可算是费尽心机,不仅设宴于家,还提出要借用蒋介石的“御厨”,以便做出的菜肴能符合老蒋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