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无声的战争(第6/25页)
回府之后,他立刻召来邓汉祥,将前后经过原原本本地讲述了一遍,完了作出结论:“蒋介石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事实上,在与蒋介石摊牌之前,刘湘早已左右盘算,把所有成败得失都想清楚想透彻了。
刘湘过去被段祺瑞评为“能容不能断”,这也确实曾是他的致命弱点和软肋,在与熊克武、杨森等人周旋的过程中,他多次受累折戟于此。但是随着岁月的磨炼,在成熟期的刘湘身上,已看不到这一明显缺陷了。
正如刘湘在“煮酒论英雄”中所分析的,二刘都是川中英雄,而最后他之所以能超越刘文辉,后来者居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比刘文辉更能“断”。
一旦决定要跟蒋介石抗衡下去,刘湘便不会再犹豫动摇。
1935年8月,四川各界在成都举行大会,追悼空军阵亡将士。蒋介石未参加,由顾祝同代为主持,顾祝同发言后,便按例请刘湘讲话。
都以为这只是个形式和礼仪,追悼会很快就能结束了,大概顾祝同也是这么认为。不料刘湘一开口,几乎把所有人都给惊倒了。
他大讲特讲建设空军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空军的重视,言辞之间毫不谦逊,让人感觉,仿佛“中央空军”都是他一手创立起来的。
庄严肃穆的气氛没有了,就看到刘湘在主席台上雄论滔滔,连下面的普通听众都能听出来,这是某个人在向社会和公众显示他作为四川首脑的地位及身份。
此后,刘湘一发不可收,凡是重大集会场合,只要有机会让他出声的,他就绝不放过,必会发表一番宏论才肯罢休,俨然麦霸一个。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会议组织者事先做了安排,限定由蒋介石一人讲话。
蒋介石对此当然也有所觉察。
不久之后,重庆、成都同时传出流言,称蒋介石要把刘湘与河南省主席刘峙进行对调。
刘湘闻言大为紧张。
政治流言往往不都是空穴来风,很多时候,它其实就是有人特意放出的“试探气球”。
入川以来,蒋介石虽无陈诚之刻薄,却也差不多把刘湘看成了民国版的刘璋,恨不得一夜之间取而代之。只是刘湘毕竟已在四川经营二十余年,势力盘根错节,就像老树一样,不是那么容易拔掉的。
再者,“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显著特点。四川情况向来复杂,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致影响全国局势,以蒋氏之老到,必然要反复权衡。
显然,这个气球要试探的,是刘湘的虚实和四川的民意。如果施放者认为得到的反应尚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它就很可能不再是流言,而是事实了。
刘湘紧张,就紧张在这个地方。
尽管出了身冷汗,但刘湘的阵脚并未慌乱。
你会传流言,我也会造舆论。刘湘及他的班子针锋相对,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川人治川”。
四川应由四川人来治理,刘峙虽然也姓刘,可他不是川籍!
“川人治川”一提出,就遭到一些名流的质疑,刘湘随即聘请张澜为最高决策顾问,用笔杆子进行还击。
张澜不仅著文反驳质疑者,还索性把“二刘对调”的传言摊到了明面上,实际就是向蒋介石直接喊话。
张澜旁征博引,论述了一番撤换刘湘的不当,同时从旁观者的身份,呼吁蒋介石信任刘湘,以安川局。
给张澜这么一嚷嚷,蒋刘矛盾便被完全公开化了,蒋介石能做的,也只有赶紧站出来,把传言宣布为谣言。
在闪身躲过对手的重拳后,刘湘对己方阵营也做了进一步调整。
刘湘有自己的一套情报网络,王缵绪、范绍增等人的自大和不满,都没能逃过他的耳目,这些曾经的嫡系部将也让他甚为失望。
刘从云在的时候,刘湘一直怀疑王陵基是脑后生着反骨的魏延。但事实并非如此,王陵基离开四川前辞“黄袍”而不受的表现,让刘湘感动不已。
原来,“王老师”不是魏延,他应该是黄忠才对。倒是王缵绪没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了李鬼,那个绿林出身的范绍增就更不用说了。
时隔多年,刘湘重新召回王陵基,任命他为保安处处长。
川军原有五十万,蒋介石和刘湘初次会晤时,便建议他进行裁撤,刘湘百废待举,也知道四川经济凋敝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军队规模过于庞大,因此同意将军队进行缩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