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第4/46页)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主要集中在三个国家进行试验,即德国、俄国和荷兰。俄国构成主义运动在意识形态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设计为无产阶级服务;荷兰“风格派”运动则集中于新的美学原则探索,是一场比较单纯的美学运动;德国现代设计运动从德意志“工作同盟”开始,到包豪斯设计学院为高潮,集欧洲各国设计运动之大成,初步搭建起现代主义设计的架构,战后影响到世界各地,成为“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基础。

(一)德国的“工作同盟”

德意志“工作同盟”(the Deutscher Werkbund)是德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个组织成为促进德国设计 发展的核心,对日后包括建筑设计在内的德国现代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于这个名称的中文翻译,一直以来比较混乱,有译成“工业同盟”的,有译成“制造联盟”的,等等。其实这个名称的德文原意相当于英语的“劳动者联合会”,从它的运作来看,也主要强调促进社会和设计界、工业界和设计界之间的沟通,在于通过宣传来提高德国设计的总体水平,因此我觉得译成“工作同盟”比较合适。

世纪之交,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欧洲其他国家“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德国曾经有过一个类似“新艺术”运动的设计运动,称为“青年风格”运动(Jugendstil),这个运动发展得相当广泛,是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一个分支。

1902年左右,开始有部分人从“青年风格”运动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现代设计运动的中心。其中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是彼得·贝伦斯。他的设计活动开始于1907年,他为德国电器公司(AEG)设计企业形象,利用简单的几何形式设计单纯“真实”的产品,如电风扇、台灯、电水壶等等,奠定了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相比于较早进行探索的具有浓厚历史装饰风格的“毕德迈耶风格”(Biedermeier style),清新的“青年风格”派、彼得·贝伦斯的设计探索都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在德国提倡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人物是德国建筑师、作者、外交官霍尔曼·穆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 1861—1927),他曾经组织大量的研讨会,研究设计的问题。他反对任何艺术风格(包括“青年风格”),追求没有风格的所谓“明确的实用性”,宣扬功能主义。他曾担任普鲁士政府的官方顾问,力主对德国美术教育体系进行大力改革,将杜塞尔多夫的贝伦斯、柏林的布鲁诺·保罗(Bruno Paul, 1874—1968)、布雷斯劳的汉斯·帕尔齐格(Hans Poelzig, 1869—1936)等一批富于改革精神的建筑家、设计家推上当地美术学院领导的地位,从而引导了对美术教育的改革。

德国工作同盟1913年的年度报告。

1907年,穆特修斯、贝伦斯等人,成立了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德意志“工作同盟”。穆特修斯在柏林商学院举办讲座,宣传同盟的宗旨——在德国设计专业人员与德国生产厂家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以推动德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号召德国的设计家们加入同盟。这个组织的形成,可以说标志着德国的现代主义运动的发轫。

“工作同盟”的宗旨是由佛里德利克·纽曼(Friedrich Naumann, 1860—1919)起草的,这个宣言其实代表了“工作同盟”中一部分人对于现代设计、现代建筑的看法和立场,从宣言的本身可以看出当时德国设计界和建筑界所关心的几个主要问题。宣言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①提倡艺术、工业、手工艺结合;

②主张通过教育、宣传,努力把各个不同项目的设计综合在一起,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

③强调走非官方的路线,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

④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

⑤坚决反对任何装饰;

⑥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

这种主张,使穆特修斯与另外一位重要的“工作同盟”奠基人亨利·凡·德·威尔德产生了争论,这场现代设计史中第一场大争论的焦点在于:威尔德认为设计应该是艺术家不受任何拘束的自由发挥过程,而穆特修斯则认为现代设计应该是一个科学过程,一个技术过程,一个可以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设计活动的指导中心。这场争论在“工作同盟”中几乎涉及所有的成员,这个核心问题不解决,未来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发展都会存在问题,所以这是现代设计确立和发展的大是大非的争议。在这场争议中,绝大部分新生代的设计家、建筑家,比如格罗皮乌斯、密斯等等,以及类似贝伦斯这样的大师都支持穆特修斯强调标准 化、批量化的立场,穆特修斯在这场争论中取得胜利,德国的建筑设计和现代设计因而得以走上一条理性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