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第3/46页)
现代主义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1920年代前后,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新建筑”这个术语出自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一本叫作《走向新建筑》(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的著作名称,这本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现代设计思想发轫的标志。现代设计运动的内容相当丰富,既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的运用;还包括了新的形式特征——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以及功能主义倾向。这场运动颠覆了千年以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旧立场和旧原则,打破了过去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从建筑革命出发,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传播设计等等,形成真正完整的现代主义设计。
面向大众是现代建筑的基本立场,为了改变传统的、 昂贵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它毅然采用了工业建筑材料,比如水泥、玻璃、钢材等,大幅度地降低了建筑的成本。同时,还改变了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施工方法,大量采用预制件、现场组装等方式。为了降低成本和体现新时代风貌,现代主义以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卢斯(Adolf Franz Karl Viktor Maria Loos, 1870—1933)提出的“装饰即罪恶”为原则,完全取消装饰。在形式上,采用了简单的立体主义外形,色彩基本是以白色、黑色为主的工业化的中性色。遵循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筑由柱支撑,采用幕墙结构,成为一种单纯到极点、“少则多”(Less is More)、冷漠而理性、立体主义的新建筑形式。其形式特点可以简单总结如下:
(l)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求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效率、方便和经济效益。
(2)形式上提倡无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表现到具体建筑上,有以下特征:
①六面建筑,而不是传统建筑的四面墙、屋顶这样五个面,因为现代建筑采用钢铁或者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底部用柱支撑,因而底部也是一个面,形成完整的建筑六面形式,因此达到重视空间,而不是单纯重视体积的目的(即美国建筑家菲利普·约翰逊提出的重空间volumn而不是重体量mass的观点)。
②采用钢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此发展起来的以柱支撑整座建筑的结构特征,其必然结果就是幕墙架构的产生。由于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应用,各种材料的幕墙,甚至玻璃幕墙也都日益广泛地被采用,甚至成为现代建筑的符号和标记。
③标准化原则。只有标准化才能批量化,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才能为广大民众提供他们支付得起的廉价建筑。标准化因此除了技术上的考虑之外,同时也是为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服务的必要手段。另外,由于标准化,建筑施工就可以采用组装的方法,组装方法也成为现代建筑的一个基本施工手段。
德国工作同盟的Logo。
④反装饰主义立场。装饰造成不必要的开支,造成浪费,造成建筑无法为大众服务,因此,反装饰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立场问题,不仅仅是装饰思想的问题,所有的现代主义大师都有明确的反装饰立场。
⑤中性色彩计划。无论从造价考虑还是从反装饰立场考虑,色彩计划必然是中性色彩的,即采用黑色、白色、灰色的色彩计划,包括混凝土本身的色彩(称为“清水混凝土”)符合现代建筑的意识形态和技术要求。
(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考虑,室内采用自由空间布局,尽量少用隔断空间的永久性墙面。特别强调整体设计考虑,基本反对在图板上,用预想图来设计,而强调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重视节约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效益作为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来考虑,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