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图哈切夫斯基案与苏联红军第一次“大清洗”(第4/8页)
德国文献还指出,图哈切夫斯基是第一个看到使用伞兵作战可能性的人,并且早在1931年就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伞兵部队。
非常重要的是,在苏联军人中,图哈切夫斯基是第一个看到在希特勒独裁统治下德国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的人,这与他和德、英、法等国高层人士多有接触有关。1932年他应邀率领一个11人代表团访问魏玛德国,为期4周,会见了总统兴登堡元帅和多名德军高级将领,包括当时担任国防部长、11月出任德国总理的库尔特·冯·施莱歇尔(Kurt von Schleicher,1882—1934),后来担任德国战争部长的布隆伯格,后来反希特勒密谋集团主要成员之一卡尔-海因里希·冯·史图尔普纳格(Karl-Heinrich von Stülpnagel,1886—1944)。1936年他作为外长李维诺夫率领的苏联代表团成员前往伦敦参加英王乔治五世(George V,1865—1936)的登基大典,途中在柏林停留,又会见了一些德军高级将领,包括陆军总司令维尔纳·冯·弗里茨。在伦敦他会见了时任英国战争大臣、第二年(1937年)改任海军大臣的达夫·库珀(Alfred Duff Cooper,1890—1954),此人后来成为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1940)内阁成员中最有名的公开批评其绥靖政策的人,《慕尼黑协定》签字第二天即以辞职表示抗议。回国途中在巴黎停留,会见了贝当元帅、法国外长皮埃尔·弗拉丹(Pierre Étienne Flandin,1889—1958)和法军总参谋长莫里斯·甘末林(Maurice Gustave Gamelin,1872—1958),还会见了多名“一战”期间曾经是德国战俘营难友的法国军官,包括戴高乐。
但是,苏联红军“大清洗”的受害者远不只是“图哈切夫斯基案”这8个人。1935年11月20日苏联恢复军衔制,首批授予苏联元帅军衔的有5个人,而这5人中便有3人(图哈切夫斯基、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被清洗,只有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两人保留下来并且受到重用。他们都是能让斯大林放心的人,据说当“大清洗”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位骑兵将军对时任红军骑兵总监的布琼尼说:“谢苗,看看正发生什么!他们在一个接一个地把人整死。”布琼尼回答:“别担心,他们不会碰我们的,他们要收拾的只是那些聪明人。”

1935年11月,苏联开始实行军衔制,首批5位苏联元帅,前排左起图哈切夫斯基、伏罗希洛夫、叶戈罗夫,后排左起布琼尼、布柳赫尔。
布琼尼出生在顿河下游罗斯托夫州哥萨克聚居区,不过他自己并不是哥萨克。入伍前是农场工人,入伍后参加过日俄战争。“一战”期间是一名士官,因作战勇猛曾四次获授圣格奥尔基十字奖章,那是沙皇俄国授予作战勇敢士兵、水兵及士官的奖章,授予军官的则为圣格奧尔基勋章。十月革命后他在顿河下游组织起一支哥萨克骑兵队,与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军队并肩作战。不久就在伏罗希洛夫引导下加入红军并且迅速发展壮大,演变成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通常只称“第一骑兵军”),他自己也于1919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伏罗希洛夫出生在乌克兰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但并不是乌克兰人,而是俄罗斯人。15岁开始在当地一家冶金厂当工人,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他的军事知识都是在打仗中学来的。尤其重要的是,内战期间他们和斯大林有过重要合作,那就是保卫察里津。察里津后来(1925年4月10日)被命名为斯大林格勒,显非偶然。
内战期间第一骑兵军战功显赫,参加了西到波兰,东到堪察加半岛以及苏联最东端、隔白令海峡与阿拉斯加相望的楚科奇半岛,还有高加索、西伯利亚、中亚、阿尔泰边疆区和外蒙的一系列重要战役,得到“不可战胜的第一骑兵军”的美誉。在红军发展过程中,这支队伍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从它走出了许多红军最重要的将领,包括红军首批5名苏联元帅中的3名(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和叶戈罗夫),第二批(1940年5月7日由大将晋升)的3名:铁木辛哥、格里戈里·库利克(1890—1950)和沙波什尼科夫,“二战”期间又有朱可夫、罗季翁·马林诺夫斯基(1898—1967)和基里尔·梅列茨科夫(1897—1968)3名,“二战”后还有安德烈·格列奇科(1903—1976)、安德烈·叶廖缅科(1892—1970)和基里尔·莫斯卡连科(1902—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