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图哈切夫斯基案与苏联红军第一次“大清洗”(第6/8页)

亚基尔之后担任基辅军区司令员的伊凡·费迪科(1897—1939),内战期间四次获授红旗勋章,是1935年首批获授二级集团军司令员的人之一,1938年2月20日晋升一级集团军司令员,但同年7月7日就被捕,1939年2月26日被处死。

耶洛尼姆·乌博列维奇是拉脱维亚人,先就读于沙俄最著名的技术大学之一圣彼得堡综合技术学院,现在称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后来进入俄罗斯炮兵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一名沙俄军官,十月革命后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内战期间是图哈切夫斯基的主要助手。1925年任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1928年任莫斯科军区司令员,1931至1937年5月任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员。许多苏军高级将领对他都有极高评价,曾经在他手下工作的朱可夫就认为图哈切夫斯基长于战略问题,而乌博列维奇主要研究战役、战术问题,是超群的部队教育家。1928年秋在他手下担任莫斯科军区副参谋长的梅列茨科夫也说乌博列维奇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以前(也不妨说在这以后)还没有一位军事首长能像他那样让我获得那么多的教益。”

另一位一级集团军司令员是1938年9月14日得到晋升的米哈伊尔·弗里诺夫斯基(1898-1940)。他也曾就读于伏龙芝军事学院,但却主要在“契卡”和内务部工作。叶若夫当上内务部首脑以后,他成为其副手,“大清洗”的许多逮捕令都是由他签发的。1938年9月8日改任海军人民委员,1939年4月6日被捕,指控他“参与内务部内的阴谋活动”,1940年2月4日和叶若夫一起在莫斯科被处死。

1939年2月8日格里戈里·库利克(1890—1950)和铁木辛哥同时晋升一级集团军司令员,两人很幸运,1940年5月7日又与沙波什尼科夫一起成为第二批晋升苏联元帅的人。

1935年首批获授“二级集团军司令员”军衔的共10人,除上面提到的瓦彻提斯、费迪科外还有8个人,而所有10个人均在“大清洗”中罹难,无一幸免。

瓦彻提斯,1937年11月29日被捕,翌年以“红军内的拉脱维亚法西斯组织成员罪”处死。

科尔克是爱沙尼亚人,原名“August Kork”,1914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尼古拉皇家军事学院,那是沙俄最高军事参谋学府,1832年建立,原名“皇家军事学院”,为纪念沙皇尼古拉一世于1855年更名为“尼古拉参谋学院”,1909年再次更名。沙俄许多高级将领都毕业于这所学校,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军总参谋长米哈伊尔·亚历克赛也夫(1857—1918),内战期间“白军”主要将领彼得·弗兰格尔(1878—1928)、安东·邓尼金(1872—1947)、拉弗尔·科尔尼洛夫(1870—1918)和尼古拉·尤登尼奇(1862—1933)。红军方面也有不少将领毕业于该校,包括谢尔盖·加米涅夫和沙波什尼科夫。

十月革命后,科尔克于1918年6月参加红军,内战期间在西线作战,内战结束后担任过多个军区的司令员,包括哈尔科夫军区、白俄罗斯军区和莫斯科军区。1928年6月至1929年5月任苏联驻德大使馆武官,1935年9月起任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那是红军最高军事学府。1937年5月被捕,6月12日被处死。

1938年7月29日是个“凶日”,这一天同时有7名“二级集团军司令员”被处决,其中6人是首批获授该军衔的人,另一人是1937年6月14日得到晋升的米哈伊尔·维利卡诺夫(1892—1938),曾任中亚、外贝加尔等军区司令员。

雅科夫·阿克斯尼斯(1897—1938),他和瓦彻提斯一样是拉脱维亚人,原名“Jēkabs Alksnis”。1926年任红军空军副司令员,曾经参与建立苏联第一个利用莫斯科布德尔卡监狱囚犯中“资产阶级技术精英”秘密进行飞机研发的机构“萨拉日卡”,这些精英中便有后来对苏联空军飞机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尼古拉·波利卡尔波夫(1892—1944)和德米特里·格里戈诺维奇(1883—1938)。波利卡尔波夫1930—1931年设计的“伊-15”(И-15)双翼战斗机,是同类战斗机中最好的机型之一,格里戈诺维奇则以设计水上飞机闻名。1931年阿尔克斯尼斯升任空军司令员,波利卡尔波夫等人正式获释。1935年,阿克斯尼斯领导下的苏联空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轰炸机力量,翌年苏联飞机产量达到8,000架。“大清洗”之初,阿克斯尼斯也是“图哈切夫斯基案”军事法庭成员之一,但很快(1937年11月23日)他自己就被捕,以“建立拉脱维亚法西斯组织罪”被判处死刑并被枪决(1938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