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联入侵(第7/23页)

然而,“宪政十年”却是阿富汗政局长期动荡不宁的十年。从1963年到1973年的10年中,阿富汗王国更换了5届首相,平均两年发生一次内阁危机。达乌德似乎无声无息地蛰居了整整10年,实际上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阿富汗政局动荡,并非来自传统的右翼保守宗教势力,而在于苏联操纵,以“共产党”革命面目出现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创建于1965年1月,该党纲领规定,党的任务是“为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和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为夺取政权,建立一个劳动人民的国家而奋斗。党的最终任务是在阿富汗社会的多民族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普遍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它的主要领导成员是前阿富汗官方巴赫塔通信社处长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阿富汗国民议会议员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和另一位阿富汗国民议会议员哈菲佐拉·阿明。

塔拉基是普什图人,生于加兹尼一个贫穷的农牧民家庭,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就辍学。15岁的塔拉基到水果公司当差,但他勤奋上进,到喀布尔大学夜校学习,成绩优良。后来他成了公司驻印度孟买代办处职员,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结识了几名印度共产党党员,经常与他们探讨了社会正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塔拉基回国后开始从事文学和新闻工作,成为一名知识分子。他进行小说和诗歌创作,撰写评论政治的文章,成为闻名全国的作家和诗人,在阿富汗青年和知识界中有广泛的影响。他的作品还被翻译成俄文。在苏联,他的作品被视为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被誉为“阿富汗的高尔基”。塔拉基后来去莫斯科大学进修,将阿富汗的贫穷落后归之于君主制。“卡尔迈勒”意即“劳工之友”,是巴布拉克的笔名。卡尔迈勒是塔吉克人,父亲是陆军上将,曾任阿富汗南部军区司令兼帕克蒂亚省和赫拉特省的省长,族谱可以追溯到克什米尔的印度教王公时代。他中学时就热衷于参加马克思主义学生团体的活动,就读于喀布尔大学时因杰出的演讲才能成为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1953年卡尔迈勒因参加反政府示威游行被捕入狱,1956年达乌德政府颁布大赦才获释出狱。1965年1月,两人在喀布尔共同创立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塔拉基和卡尔迈勒分别任总书记和中央书记。1965年8月的阿富汗议会选举中,卡尔迈勒当选国民议会议员。首相优素福再度受命组阁,遭到卡尔迈勒等激进派人士的强烈反对。10月24日,支持人民民主党的阿富汗学生占领了议会大厅,在首相官邸和议会附近游行;当天下午5时,阿富汗军队向游行学生开枪,造成伤亡。这天是阿富汗传统历法的8月3日,“八三事件”成为阿富汗政局走向沸腾的一个转折点。

仅仅两年,塔拉基与卡尔迈勒便分道扬镳。卡尔迈勒不认同塔拉基的地位,对后者的激进策略也表示不赞同。1967年,卡尔迈勒在阿富汗议会中公开称查希尔国王是“亚洲所有国王中最进步的一位”。为了对抗卡尔迈勒,塔拉基竭力拉拢党内的后起之秀哈菲佐拉·阿明。阿明属于普什图人吉尔扎伊部族,1929年出生于喀布尔附近的一个小职员家庭,自幼丧父,由哥哥抚养长大。他从小聪明好学,学业优良,早年就读于喀布尔大学,毕业从教,后来得到公费赴美留学的机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时,阿明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回国后便在阿富汗学生中争取到一大批支持者。1962年,阿明又获奖学金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政治学和经济学。他被选为阿富汗留美学生联合会主席,由于参加政治活动被美国政府驱逐出境。他回国后参加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与总书记塔拉基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成为塔拉基的得意门生和得力助手。

1967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终告分裂。党内分为两派——塔拉基、阿明的“人民派”和卡尔迈勒的“旗帜派”。卡尔迈勒的“旗帜派”自称“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全体劳动人民先锋队”,因创办《旗帜报》而得名“旗帜派”;塔拉基和追随者则把自己改称为“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工人阶级先锋队”,因出版《人民》周刊,他们在阿富汗以“人民派”著称。两派虽然在口头上都承认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纲领、目标、任务和党章,但实际上都拥有自己独立领导机构、机关刊物和成员。两派各自领导斗争,1968年到1969年阿富汗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学潮和工潮。20世纪70年代初阿富汗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社会脆弱不堪。埃特马迪首相一度提出“真主、祖国和国王”的口号,却根本无法改变国内四分五裂的现状;任何努力都无法挽救岌岌可危的君主制度了。作为阿富汗君主政权的最后支柱,军队受到最严密的控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阿富汗君主制的最后打击,正是来自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