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联入侵(第8/23页)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冷战中正处于优势的苏联对阿富汗志在必得。早在1907年,沙皇政府就曾毫不掩饰地说——对俄罗斯,在中亚具有最大战略意义的不是阿富汗,而是伊朗和巴基斯坦。从彼得大帝的时代开始,俄国人的意图昭然若揭。他们要以阿富汗为跳板,直指伊朗和巴基斯坦,进而南下印度洋。继承了俄罗斯帝国的南下战略,苏联对阿富汗觊觎已久。苏联一直试图向南实施分阶段的推进,以实现在印度洋寻求暖水港和出海口,并切断欧洲和远东联系的战略。所以,控制阿富汗是苏联实现南下战略的关键步骤。对苏联来说,等待已久的机会已经到来。克里姆林宫方面看中了蛰居在家的“红色亲王”达乌德,准备让他出面主持新政府。而苏联打算借重的力量,正是阿富汗人民民主党。
阿富汗是伊斯兰国家,教育民众、组织民众、发动革命是一项费力费时的工作,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是等不及的,他们要走一条捷径。塔拉基依据人民革命理论,提出了在封建的阿富汗社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依据。他认为——由于国内无产阶级人数太少,革命必须找到一条捷径,即先在军队的帮助下夺取政权,然后通过社会、经济措施来赢得民众的支持。简而言之,就是控制军队,发动军事政变夺权。无论是阿明还是卡尔迈勒,对此都是深表赞同。于是,“人民派”和“旗帜派”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都在阿富汗军队中发展党员,扩大组织。彼时查希尔国王提拔自己的女婿、中央军团司令兼宫廷侍卫长阿卜杜勒·瓦里;瓦里又大量任用亲信,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在阿富汗军队中引起强烈不满,倾向于“红色亲王”的人数不断增多。
1973年7月初,查希尔国王在瓦里的陪同下出国,赴意大利治病和休养,王储艾哈迈德摄政。艾哈迈德缺乏威信,难以驾驭阿富汗军队。达乌德和他的同谋者决心利用这一机会发动政变。参与政变的有穆斯塔加尼中将、海德尔中将和库马中将以及50名年轻军官。塔拉基亲自向达乌德表示,支持他的反国王行动,军中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党员服从他的命令。瓦里获悉国内有政变阴谋,中途归国协助艾哈迈德主持国务。为人骄横的瓦里得到的却是内政部提供的假情报,未能采取有力措施。
7月16日晚,由谢里夫丁·奥马拉尼将军指挥的首都装甲师和伞兵部队,从距喀布尔50公里的哈尔卡沙夫基地向喀布尔秘密调动,理由是操练独立日军事检阅。由于傍晚时分,军事机构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已下班休息,戒备最为松懈。政变部队未遇到任何阻拦盘问,径直进入首都。到晚上10时,政变部队占据了喀布尔市内各交通要道,封锁了首都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包围了电台、各政府大楼和王宫。
17日凌晨2时,政变部队开始行动,首先逮捕阿富汗军队总司令部的负责人、喀布尔卫戍司令以及政府大臣,随后开始向王宫进攻。政变部队进展非常顺利,成功逮捕了瓦里和王族的其他重要成员。只遭遇轻微抵抗,政变部队就击溃了王宫卫队和喀布尔警察部队,控制了整个喀布尔。达乌德曾表示应尽量减少流血,不应无故屠杀反对派,必须善意对待王族成员,因此政变中一共只死了8个人:一名坦克手为了避免和一辆汽车相撞,连人带坦克掉进了喀布尔河,车毁人亡;7名警察在混乱中被误杀。王室的主要成员都被捕,没有被杀害。
7月18日清晨,达乌德通过电台宣布政变成功。鉴于达乌德在阿富汗国内的巨大影响,各地驻军司令均采取观望态度。在对全国的广播讲话中,达乌德指出:民主制度将确保全体人民的权利和国家主权,但自己当年的民主化建议为假民主所取代,后者依赖的是个人和阶级的私利,最终导致了无政府的状态,演化为最卑鄙的独裁制度。“宪政十年”的结果是经济、社会、政治和行政的全面崩溃,因此阿富汗的爱国者,尤其是军队决定结束这个腐败政权的统治,建立共和政权,后者才符合伊斯兰教的真正精神。
当天,阿富汗共和国宣布成立,穆沙希班王朝从此终结,阿富汗的君主制历史告一段落。新政府宣布废除1964年宪法,解散国会,取缔所有非政府报刊。国家行政工作由中央委员会负责,达乌德自任总统,又身兼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和最高经济委员会主席四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中央委员会的成员,基本都是有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党员身份的军官。政变发生时,查希尔正在罗马治病。消息传来,这位阿富汗当代史上在位40年的君主,只得于8月宣布引退,每月领取阿富汗政府发放的1万美元补助金,从而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废黜国王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