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联入侵(第9/23页)

达乌德以军事独裁者的身份继续推行他的改革。他模仿苏联,推行经济国有化、土地改革,超越了阿富汗极端落后的国情,结果阿富汗经济每况愈下。达乌德试图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的行政权力,削弱部族和宗教传统势力,结果引起部族首领和宗教人士的对抗,有些地方再次出现了部族武装的叛乱。

苏联人本以为达乌德政府会是一个对苏联言听计从的亲苏政府,未及想达乌德重新执政后在对外政策方面继续奉行中立原则。1973年至1975年,达乌德先后亲自出访或派特使访问了苏联、印度、伊拉克、伊朗、中国等十几个国家。他同苏联和美国保持着大致对等的关系。经济援助上,苏联占第一位,美国占第二位。1975年9月,达乌德接受记者采访,在谈到阿富汗同苏、美、中的关系时说:“我们不属于任何集团或军事集团,但是我们始终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后来,他又对一位美国记者说:“我国的政策是同一切国家友好,但这并不意味我们会因为友谊而忽略我们的民族利益和民族特性。”基于这种立场,达乌德逐步加强改善和周边国家以及美国的关系。于是,阿富汗得到了伊朗的巨额援助,达乌德和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实现了互访。最重要的是,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两次访问阿富汗,达乌德公开宣称阿富汗与美国的关系“是头等重要的”,“阿富汗特别重视它同美国的真诚合作”。下一步,达乌德就要接受邀请访问美国了。达乌德非常自信,他力图推行一套平衡等距离的外交政策,利用“复杂的平衡对抗”策略在东西方冷战的夹缝中得到利益。正如一位美国中央情报局高级官员精辟地指出:“当达乌德使用苏联火柴点燃手里的美国香烟时,他是再幸福不过的了。”

然而,达乌德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如何上台的。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玩走钢丝的危险游戏,除了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要有能够充分控制国内局势的超强实力。事实是,苏联向阿富汗的渗透已经对阿富汗的主权和独立构成了致命威胁。苏联曾力图用它的经济力量影响达乌德。但在1975年以后,达乌德感到自己的地位已经稳固,便力图摆脱苏联的影响。1975年12月,苏联与阿富汗延长了1931年签订的中立和互不侵犯协定。然而,莫斯科已经开始着手为“后达乌德时代”谋划,推动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两派的联合。苏联明白,这是自己在阿富汗可以再次借重的力量。

达乌德政变上台时得到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两派的支持。政变以后,两派在军队中,特别是在高级军官中继续发展党员。为数不少的阿富汗军官,特别是曾受过苏联培训的年轻军官,陆续加入人民民主党,或表示对该党的支持,阿明更在塔拉基的直接领导下,在军队中积极“开展党的工作”。他结识了包括空军副司令兼参谋长阿卜杜勒·卡迪尔空军上校、坦克部队指挥官穆罕默德·阿斯拉姆·瓦塔拉詹少校等人在内的不少重要人物。而且阿明是普什图吉尔扎伊部族乡下人的骄傲,他的成就极大振奋和鼓舞了吉尔扎伊部族的学生们。很多吉尔扎伊部族的学生进入了喀布尔军事学院,完成学业后大部分人都成了军官,构成了支持人民民主党乃至未来支持阿明的中坚力量。

达乌德意识到人民民主党两派在军队中活动的危险性。他清楚,人民民主党的两派都是坚决的亲苏派,他们虽然支持过自己上台,但发现自己试图排除苏联影响并坚持中立政策,便一直持反对立场。实际上,这批左派人物已成为苏联的代理人。加上宗教界人士强烈反对亲苏,达乌德本人也需要西方的更多支持,他决定清洗政府中的亲苏派。1977年2月14日,达乌德正式就任阿富汗共和国宪法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他开始筹组“国家革命党”,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同月,达乌德宣布解散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中以亲苏人士为主的中央委员会和政府内阁,撤换有人民民主党党员身份的政府官员和亲苏的军官。

达乌德的这一转变,遭到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猛烈抨击,苏联也表示极端不满。达乌德与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合作关系破裂,苏联趁机于7月出面将人民民主党分裂的两派重新合并。塔拉基仍任总书记,卡尔迈勒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阿明被排除在政治局之外。颠覆达乌德政府成了人民民主党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