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联入侵(第5/23页)
外交方面,战后中亚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47年印巴分治,宣告了英国在印度次大陆长达两个世纪殖民统治的结束,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诞生。作为战前“第三国外交”的延续,阿富汗想方设法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希望用美国来填补英国撤出后的真空。1948年,阿美关系升格为大使级,阿富汗在美国设立大使馆。不过,彼时美国对阿富汗兴趣不大,拒绝提供军事援助。在美国看来,在该地区须倚重的遏制苏联力量的主要国家是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而不是与苏联有着漫长边境线、与巴基斯坦存在边界纠纷且防御力量薄弱的阿富汗。所以,美国无意过多卷入阿富汗事务。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边界纠纷,就是“杜兰徳线”留下的普什图斯坦问题。从30年代开始,普什图斯坦的民族主义运动就与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同步。英国宣布印巴分治方案后,阿富汗要求允许印度斯坦西北边境诸省区(包括普什图斯坦)在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公投选择之外,有加入阿富汗或独立的选择,遭到英属印度当局拒绝。1947年的公投遭到许多普什图人的抵制,投票结果是大多数人支持加入巴基斯坦,该结果阿富汗表示不予承认。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关系迅速恶化,边境冲突和宣传战不断,巴基斯坦对阿富汗商品过境实施禁运;两国各自召回驻对方大使,美国从中调解但毫无结果。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恶化,与苏联的关系却开始复苏。两国签署贸易协定,苏联允许阿富汗商品经本国领土国境,还协助阿富汗进行国内工程建设。
阿富汗王国高层的权力斗争依然激烈。1953年9月,查希尔国王的堂兄,中央军团司令穆罕默德·达乌德亲王连同其他王室成员发动政变,逼马赫迈德亲王辞职。9月20日,查希尔国王正式任命达乌德为阿富汗王国首相。从1953年9月到1963年3月,达乌德一直任阿富汗首相,成为阿富汗内外政策的决策者和实际实施者。这个时期,在阿富汗当代史上被称为“达乌德的十年”。
达乌德的父亲是1933年遇刺的阿富汗驻德国大使穆罕默德·阿齐兹。达乌德早年留学法国,后进入喀布尔军事学院学习,与自己的堂弟穆罕默德·查希尔同窗。他们在家里又常一起听叔父哈希姆讲述阿富汗的历史与政治现实状况。达乌德后来历任南方数省的省长兼驻军司令,获上将军衔。他曾是马赫迈德内阁中的内政和国防大臣,因政见不合而辞职,是王室中有名的少壮派。达乌德一方面竭力维护传统的中立外交政策,并用“巴·塔拉非(普什图语中“不偏不倚”之意)政策”来加以命名。他在1955年一次答记者问时说:“中立的定义不言自明,阿富汗不想跟随任何军事集团。”
另一方面,达乌德却大力引进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执政的10年里,达乌德曾4次访问苏联和去苏联治病,两次邀请赫鲁晓夫访问阿富汗,还主持成立了“苏阿友好协会”。从1956年8月开始,阿富汗从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获得了T-34坦克、米格-17战斗机等武器装备。苏联协助修建和扩建了马扎里沙里夫、信丹德和巴格拉姆附近的空军基地,军事教官和顾问更是源源进入阿富汗。美国国务院顿感阿富汗在“走向共产主义”,一位驻喀布尔的美国外交官曾颇粗暴地对达乌德说,阿富汗“将在几年内跌进共产主义的阴沟”。因为跟苏联走得太近,达乌德获得了一个绰号——“红色亲王”。
其实达乌德很精明,他是用这种方式“刺激”美国援助的增加。鉴于越南局势的发展,美国不武装阿富汗这样小国的理由也不复存在。于是,阿富汗同时从美苏两国获取援助,一时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竞争的舞台。美国驻阿富汗大使亨利·拜罗德言道,阿富汗乃是“经济上的朝鲜”,即大量获取苏联援助的国家,美苏两国经济冷战的热点地区。
在经济政策方面,达乌德大受苏联计划经济影响,制定五年计划,以国家主义推动阿富汗经济发展。达乌德打算继续当年阿马努拉国王失败的社会改革。他鼓励妇女去掉面纱,创办男女合校,实行男女在政治、职业和社会地位方面平等。1959年8月25日,在阿富汗独立节的庆祝会上,达乌德和他的副首相、王族成员、高级军官的妻子、女儿们出现在观礼台上。这些妇女都没有戴面纱。这个破例的行动使喀布尔市民大为吃惊。他任命妇女做播音员,派阿富汗妇女代表团出席亚洲妇女大会,派一名妇女参加联合国的阿富汗代表团。征得家长同意后,达乌德让40个六年级女学生进入陶瓷厂和男工一起劳动。他为妇女在医学、理工、法律、语言等各类学校学习创造条件,还让她们去国外受高等教育。达乌德说:“世上无难事,只要努力,总会取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