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联入侵(第4/23页)

此举遭到阿马努拉国王时期大臣贵族们的反对。他们指责“英国已悄悄侵入了阿富汗”,主张阿马努拉回国复位。亲阿马努拉派中实力最强大的,当属贵族豪门恰希家族。纳迪尔国王遂将恰希家族的两个重要人物,阿富汗驻苏联大使古朗姆·纳比和他的兄弟、阿富汗驻德国大使古朗姆·萨迪克先后召回国。1932年11月8日,古朗姆·纳比回国不久,遭指控牵涉进企图让阿马努拉回国复位的叛乱阴谋。纳迪尔国王当面斥责纳比谋反,将此案草草结案,纳比被处以死刑。结果王室与亲阿马努拉派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一场暴力连锁冲突。1933年6月,一个号称抗议英国控制阿富汗边境部族的阿富汗留学生,在柏林刺杀了纳迪尔国王的长兄、阿富汗新任驻德国大使穆罕默德·阿齐兹。阿富汗政府随即枪决了一批被认为与此有关的在押犯人。1933年9月,一名阿富汗中学教师闯入驻喀布尔的英国使馆,企图刺杀英国公使。刺客被捕后供认,自己希望能杀死英国公使,迫使英国再度武装干涉阿富汗。又一批犯人被阿富汗政府处决,据信这摧毁了阿马努拉在阿富汗国内的最后一批主要支持者。然而这远不是暴力的结束,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

1933年11月8日,在王宫庭院里为学生授奖的仪式上,纳迪尔国王正停下来为一个学生祝贺新婚,坐在紧后面座位上的刺客猛然把那个学生推到一边,向国王开了枪。刺客是古朗姆·纳比16岁的儿子,他特意选在父亲一周年忌日这天实施复仇行动;他成功了,纳迪尔国王当场中弹身亡。事发后数小时,惊魂未定的纳迪尔国王独子穆罕默德·查希尔就被推上了阿富汗国王的宝座。查希尔年仅19岁,此后二十年权力实际执掌在先后担任首相的两位王叔,哈希姆和马赫迈德手里。

1933年到1946年,是哈希姆任首相的时期。他以“第三国主义”的外交政策,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风云。阿富汗努力与英国、苏联等国保持正常关系,还于1934年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轴心国看重阿富汗的重要战略位置,不断在阿富汗拓展势力。德国设法参与阿富汗境内各种水电站、工厂和道路建设,还从事地质勘探;1936年,阿富汗曲棍球队和体育官员参加了柏林奥运会,成为希特勒的座上宾。德国不断渲染阿富汗人是雅利安人的后代,希望在两个民族间架起一座精神之桥。德国和意大利间谍渗透到阿富汗与印度的边境地区,煽动当地部族的反英情绪;来自远东的日本人也不甘落后,在喀布尔开设贸易公司,协助参与赫尔曼德河水利工程,还接收了一批阿富汗留学生。直到20世纪80年代,有几位阿富汗政府高官依然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常令世人大为惊奇。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富汗宣布中立,坚决希望与同盟国保持友好关系。阿富汗同时驱逐了来自同盟国和轴心国的非外交人员,避免了英苏对阿富汗的潜在借口。

这十多年间,阿富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阿富汗大量经营紫羔羊皮出口,确立了自己在世界紫羔羊皮市场上的重要地位。1934年,阿富汗国内第一家银行——国民银行成立;1935年,阿富汗政府首次发行纸币,银行也成立了专营紫羔羊皮、棉花和羊毛出口的公司。放任主义的自由经济被视为这一时期阿富汗经济的特征,阿富汗似乎一步步迈向现代。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富汗经济明显恶化。1946年阿富汗农业歉收,导致了历史上第一次进口粮食。物价暴涨,失业增加,激进的阿富汗知识分子甚至提出了结束王权、建立民主的要求。一潭死水的山国出现了新的洪流。

1946年5月,走投无路的哈希姆被迫宣布辞职,以“自由亲王”之名著称的王叔马赫迈德接任首相职位。“自由亲王”采取了制定七年经济发展计划的方式重振阿富汗经济。可惜,通货膨胀虽得以缓解,紫羔羊皮价格下跌带来的外贸问题却始终无法解决。20世纪50年代初,七年计划终宣告破产。政治上,“自由亲王”进行了大胆的“自由主义议会实验”。1949年初,阿富汗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自由的议会选举,大批自由派人士进入国会。他们在议会中就王国预算、官员腐败和美国贷款等问题向政府提出尖锐质询,经电台直播,影响巨大。1947年创建的喀布尔大学也成立了学生会,提出了新闻自由的问题。1951年,阿富汗政府通过新的出版规定,允许发行私人报刊,取消新闻检查。多家私人报刊随即出现,围绕这些报刊形成了祖国党、觉醒青年党和人民党三大政党。民主运动高涨,阿富汗政府渐渐难以控制。喀布尔大学学生会被取缔,各私人报刊相继被封闭。1952年4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自由派人士无一当选。反对派遂在喀布尔组织了阿富汗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抗议示威,结果数十名参加者被捕。阿富汗的第一次“自由主义议会实验”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