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联入侵(第16/23页)

第一类是逊尼派穆斯林武装。这些武装组织的力量从几千人到几万人不等,各派首脑主要活动于巴基斯坦境内,得到了巴基斯坦政府的支持。最初有六个较大的组织:古勒布丁·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伊斯兰党”、布汉努丁·拉巴尼领导的“伊斯兰协会”(又称“伊斯兰促进会”)、尤努斯·哈利斯领导的“伊斯兰党”(与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伊斯兰党”不一致)、赛义德·艾哈迈德·伊凡提·盖拉尼领导的“伊斯兰民族阵线”、穆罕默德·纳比领导的“伊斯兰革命运动”和西卜迹图拉·穆贾迪迪领导的“伊斯兰民族解放阵线”。其中前三个组织坚持以伊斯兰教义为基础理论,以捍卫伊斯兰教的同一性为己任,又合称为原教旨主义派;后三个组织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他们没有理论和指导思想,只是在口头上笼统地要求恢复以前的阿富汗,让人民享受更多的公正和平等。这六个组织的总部设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地区巴基斯坦境内的白沙瓦,他们一方面独立组织和指挥国内的战斗,一方面不停地在国际上开展外交活动,要求得到资助,是构成阿富汗抵抗力量的主体。

第二类是什叶派穆斯林武装。这些组织一直得到伊朗的支持,他们的基地或者在伊朗,或者在阿富汗国内,在伊朗均设有办事处。其中较大的组织有八个:“伊斯兰胜利党”“伊斯兰运动”“伊斯兰圣战卫士”“伊斯兰团结委员会”“伊斯兰革命党”“伊斯兰呼声”“伊斯兰力量”和“真主党”。这八个组织主要活动于阿富汗的中部和西部,思想上较为激进,主张进行伊斯兰革命,军事力量不如逊尼派强大。

第三类是国内部落武装和左翼武装。这类组织估计有100—200个,数量最多也最为分散,大多是以村落、部落或亲属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独立的地方武装。他们主要通过缴获和自制的方法获得武器,并有很多原阿富汗军队中退出的军官和士兵在指挥、参与战斗,较大的组织有阿富汗中部山区的哈扎拉人抵抗力量、北部由塔吉克和乌兹别克人组成的萨马组织以及东部库纳尔地区一部分由努里斯坦人组成的武装力量。

第四类是主要由前国王查希尔为代表的上层人士组成的反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组织,这些人多流亡在欧美各国,在国内几乎没有自己的武装。

阿明狂热崇拜斯大林,斯大林的肖像一直摆在阿明的办公桌上。他喜欢不断重复说:“斯大林同志教会了我们如何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虽然开始会痛苦,但事后一切都会非常好!”按照这套逻辑,阿明完全忘记了上台之初自己承诺的政策,转而不断向阿富汗人民施加“痛苦”。

上台后的三个月里,阿明处决了600多名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党员、军人以及被怀疑有“反阿明情绪”的人。此时的阿富汗已经到了全面失控的边缘,各种穆斯林武装合计已拥有4万兵力,控制了阿富汗全国80%的领土。当时的阿富汗全国有4万座清真寺和30万毛拉,伊斯兰信仰鼓舞着阿富汗的穆斯林武装与政府军战斗,这样的战斗甚至快要蔓延到苏联在中亚地区的几个伊斯兰加盟共和国。阿富汗政府军动用飞机、坦克、火箭炮等武器全面“清剿”穆斯林武装的活动地区;军队所到之处,乡村、灌溉系统、庄稼均遭毁灭性破坏。惨烈的内战引发了难民潮,1978年底逃离家园的阿富汗难民约11万人,1979年底达到80万人左右。逃往邻国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越来越多,许多阿富汗难民在巴基斯坦境内加入游击队,又返回阿富汗与政府军作战。阿明政权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难以驾驭,而是临近崩溃。

苏联面临抉择:要么丢掉阿富汗,要么军事干涉。

事实上,早在1979年3月15日赫拉特爆发兵变时,塔拉基政府就已经请求苏联出兵帮助镇压。苏共中央政治局于1979年3月17至19日讨论了阿富汗政府的出兵请求,结论是——向阿富汗提供军事技术和经济援助,暂不出兵。勃列日涅夫答应向阿富汗再提供10万吨小麦的粮食援助,除已在阿富汗的3000多名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之外,再增派1000名军事顾问和高级党务工作者。塔拉基政府先后20次请求苏联出兵,均未得到回应;阿明上台后自然不承认那些请求,苏联人却马上不请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