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联入侵(第17/23页)
1979年12月8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核心会议,经过反复斟酌,决定出动规模不大的兵力,即7.5万至8万名军人,解决阿富汗问题。10日再次开会,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奉召到会;他反对出兵,理由是这些数量的军人解决不了问题。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粗暴地打断了他:“还轮不到您教训政治局!您只需执行命令。”最终使苏共中央政治局停止犹豫的决定性因素,是北约决定在欧洲部署能打到苏联纵深的中程导弹。
苏共中央政治局就这样做出了出兵阿富汗的决定,决策者包括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书记处二把手苏斯洛夫、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外交部长葛罗米科和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随后政治局委员全体拥护,只有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没有签字,接着苏共中央全体会议认同了这一决议。这种表决方式在苏共中央的历史上是少有的,它反映了当时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的心态。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克夫1996年在其回忆录《阿富汗战争的秘密》中谈到当时的情况时说:“这是我国历史上做出的困难最大、最富有戏剧性的决定之一。问题提得如此突然,形势发展得如此迅速,容不得进行长时间的考虑。出兵阿富汗的建议不是安德罗波夫提出来的,而且谁都谈不上是决定的起草人。可以说,从苏联、阿富汗本身和苏阿关系的战略利益考虑,做出这一重大决定是不可避免的。勃列日涅夫、葛罗米柯、乌斯季诺夫和安德罗波夫考虑的都是一个问题,即苏联对阿富汗形势的发展不能漠不关心。因此,他们谁也不劝说对方放弃对阿富汗‘直接提供军事援助’的想法,分歧只在于如何实施军事援助。”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合法依据”是塔拉基活着时的“请求”,以及另一张快要被人遗忘的王牌——一直流亡在苏联的卡尔迈勒。其实,在1979年9月阿明发动政变后,苏联就开始为入侵做精心的准备。12月初,苏联向阿富汗空运了3个营的兵力,实际控制了喀布尔以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12月8日,苏联的运输机把一队队全副武装的苏军士兵运到喀布尔。这些人都来自苏联中亚地区的加盟共和国,外表与阿富汗人极为相似。早在1978年春,20架苏军直升机被派往阿富汗,协助阿富汗政府军镇压穆斯林武装。在阿富汗行动的苏军直升机全被重新涂装成阿富汗空军的颜色,由来自苏联中亚地区的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飞行员驾驶。阿富汗的人口中,塔吉克族占25%,乌孜别克族占8%,这样做目的是为了直升机在阿富汗坠毁时不会引起太多的怀疑。
1979年11月底,驻守首都喀布尔的阿富汗政府军4个师“奉命”被调往外地,喀布尔防守空虚,完全被苏联军队所控制。与此同时,部署在喀布尔以南的阿富汗政府军第7师和喀布尔以西的阿富汗政府军第8师这两支精锐部队在做奇怪的事——他们在苏联顾问的劝说下“清点弹药”,封存轻武器,实际上失去了战斗力。在喀布尔以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苏联顾问又以“维修检查”为名,从阿富汗军官手中“暂时接管”了通信线路。其他喀布尔以外的阿富汗军队,苏联顾问和专家们以对坦克进行换季维修以适应冬季训练为理由,把阿富汗政府军的坦克拆得七零八落,根本无法抵抗任何突然袭击。
直到这时,苏联人还信誓旦旦地向阿富汗政府军的将军们保证,绝对不会有“任何不幸的事情”发生。苏联入侵阿富汗前的第二十天,恰逢《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签订一周年,勃列日涅夫亲自向阿明致电祝贺,声称苏联将继续向阿明提供“全部无私的援助”。另外,苏联《真理报》还突出报道了阿明当选为阿富汗保卫革命全国组织中央委员会主席,得到阿富汗绝大多数人民的热烈拥护。在此期间,苏联对西方接连发动引人注目的外交攻势和宣传攻势,大力宣传苏联从东德部分撤军,猛烈抨击北约决定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在阿富汗问题上,苏联宣传部门大力谴责巴基斯坦、美国和中国对阿富汗进行“破坏”和“颠覆”,以制造入侵借口。就在入侵前的第四天,苏联《真理报》还特意辟谣,指责西方关于苏联干涉阿富汗内政的报道是“不折不扣的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