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个案分析:1778年的海战(第11/13页)
从1778年的战争中我们却找不到类似的例子来,虽然英国这个古老的君主国没有刻意掩饰舰队的活动在暗中是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的。在两个时期,英国都处在一个防御的地位;但是,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它就放弃了在敌人港口之外的第一道防线,将它的整个舰队分散到世界各地,试图保住帝国在全世界的所有领地。我们在揭露这种政策的不足之处时,也要承认另一个政策的危险性和难度,就是通过封锁或者战斗缩短战争的进程,这样海军就成了战争局势的核心。这就要求英国政府有一支数量能够和敌人媲美,效率还要高于敌人的海军,将它们分配在有限的作战海区内,这个范围要能够使此海区的几个分舰队之间能够相互救援。在这样部署完兵力后,剩下的就要取决于打击和拦截敌人的分舰队的灵动性和技巧了。通过对敌方舰队的进攻来保护海外的领地和商品贸易,这样便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军事目标,自己的敌人是谁。在靠近本国港口的前提下,那些需要修理的舰船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休整,而且还能够减少对海外基地供给物资的要求。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海军在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不同的分舰队之间会由于相距太远无法及时提供救援,所以,每一支分舰队都要具备和敌人力量相当的兵力。这就意味着每个分舰队都要在其所处的地方占据力量上的优势,因为敌人有可能得到额外的援助,但在己方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这种防御性战略看起来总有些不切实际。尽管英国在每一处都有着同敌人力量相当的兵力,但是英国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海外战场都不占优势,这就说明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种防御性战略是行不通的,而且非常危险。1778年豪在纽约、1779年拜伦在格林纳达、1781年格拉弗斯在切萨匹克外海、1781年胡德在马提尼克、1782年又在圣基特,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而与此同时,欧洲的同盟国舰队在数量上却占有很大的优势。所产生的结果是英国船员的危险不断增加,舰船受到的损害日益严重,那些不适合出航的舰船得以保留,而并没有将它们运送回国,缩小海军的力量,因为在没有穿越大西洋的时候,英国殖民地造船厂严重匮乏,使得这些舰船得不到及时的修缮。上述关于这两种战略的比较性开支,问题不是哪一种在同一时间支出最多,而是哪一种能够在最大限度内缩短战争的进程。
同盟国的军事政策相比较英国就更加值得诟病了,因为同盟国作为进攻方,它的条件要比防守方有利得多。当同盟国终于克服了难以将各种力量联合起来的阻碍时,我们发现,英国从来没有阻止或危及它们的相互联合,同盟国完全可以选择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和任何作战方式,依靠自己的优势兵力,发动对英国的进攻。同盟国是怎样利用自己这一巨大优势的呢?它们一边对英国的边缘地带不断蚕食,一边用自己的脑袋去撞直布罗陀这块坚硬的石头,法国做出的最认真的军事决策就是向美国派遣了一支分舰队和一支部队,想让目的地的兵力在数量上增加一倍,其结果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英国殖民者发现同殖民地的对抗是完全没有希望的,从而结束了对自己分散力量的控制,其实这种控制对它的敌人是最有帮助的。而在西印度群岛,大多数是趁英国舰队不在场的时候,一个接一个的小岛被攻占,这种轻易地占领说明,只要能够绕过英国的舰队取得胜利,那么其他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尽管法国人有很多的机会,可以通过攻击英国的海上力量来解决这个难题,可它从未付诸过行动。在佛罗里达,西班牙虽然用一支绝对优势的兵力换取了一场胜利,但这种胜利却是毫无意义的。而在欧洲,英国政府采取的计划使本来在数量上就处于劣势的海军陷入了绝望的境地。然而,同盟国却从来没有消灭英国海军的作战计划。在最关键的时候,德比舰队的30艘战列舰被同盟国舰队的49艘战列舰围困在托比湾开阔的锚地上,战争委员会对此的决定却是围而不打,仅仅这一点就说明了同盟国海军作战行动的特点。为了进一步阻拦英国海军在欧洲的行动,西班牙固执地将自己的舰队束缚在直布罗陀附近。但是它们从来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就是无论是在直布罗陀海峡还是公海,只有对英国海军的粉碎性打击才是攻克直布罗陀最直接也是最可靠的途径,而在当初就不止一次地让直布罗陀的守军陷入了饥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