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6/15页)
那一带的沙漠和草原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多军队和坦克车辆。由于进攻突然,而且日军在这一方向上缺乏抗击的准备,所以当方面军转入作战行动时,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连敌人的防御工事也很少见到。
作战过程由此变得相当简单,只需T-34坦克冲上去给上几炮,或者机枪打几梭子。躲在工事里的日本兵不是被炮轰上天,就是被机枪扫死,能够侥幸跑出来的,也多数会被追上来的坦克碾成肉饼。
恶劣的自然条件可以说是苏军所必须面对的唯一大敌。这里有的是一遇刮风就像火山喷发那样烟尘滚滚的沙丘,有的是坎坷不平的盐碱地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战前,连熟悉远东地形的日本人和中国人都难以提供相应的地图,远东制图机构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为指挥员制作出必要的地理资料。
由于沿途判定方位比较困难,苏军对行军路线都用特制的路标加以标志,山丘和高地上则专门设置从远处就可以辨认的方位标志,夜间还会放上灯标。
人在戈壁滩上行走,最重要的是还得有水,尤其苏军是在烈日当空的情况下实施高强度行军,官兵普遍口干舌燥,平均过上五到十分钟就想喝一次水。
如同诺蒙坎战役一样,苏日两军一上来比拼的就不是谁更能打,而是谁的后勤补给能力更强。关东军在诺蒙坎时期不注重后勤补给,后来也基本上毫无改观,其后勤部队的士兵往往都是刚入伍的新兵,或即将退伍的老兵。陆军大学的毕业生,一般都不愿意做后勤主任参谋,因为那太不显眼,也太让人看不起了。
苏军则不然,他们一直把保障后勤看成是战胜敌军的一项重要因素,且从不放松对后勤干部的培养和训练。仅在1939年到1940年的两年间,苏联就新建了有关后勤方面的军事大学和军官学校。
从战备阶段起,苏联远东军就十分重视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之间的联系及平衡问题。为了解决可能遇到的缺水问题,从6月10日到8月8日,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工程兵总共构筑了1194口水井,修复水井322口,其中仅在坦克集团军的集中和出发地域内,就挖了200多口水井,并准备了大量备用井架。
在方面军的行军路线上,每昼夜有873口水井供水,总供水量达到15920立方米,基本保证了官兵在行军中不会遇到用水困难。

在飞机的指引和支援下,集团军的坦克洪流般汹涌向前。
战役第一天,外贝加尔方面军各部平均向前推进了五十至六十公里。坦克集团军最快,在日落之前,他们向纵深推进达一百五十公里,其先遣支队更已接近大兴安岭支脉。
苏军不管是进攻的规模、进攻的速度还是突击的方向,都在关东军的意料之外。关东军司令部判断,如果苏军以此速度继续前进,将于8月14日、15日进入长春附近,换句话说,苏联人在一周之内就可以打到关东军的老巢。已经返回长春应急的山田只得又离开长春,前往设于通化的战斗司令部进行指挥。
苏军还在继续往前快速推进,尤以坦克集团军一马当先。按照“机械军在前,坦克军在后”的原则,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内部又分成两个梯队,其中近卫机械化第九军和机械化第七军为第一梯队。在近卫机械化第九军后面跟进的,是被列为第二梯队的近卫坦克第五军。
战役一开始,坦克集团军就以疏开的行军队形前进,在十五至二十公里的沙漠地带,各军排成了四至六个平行纵队。为了帮助它们保持总的运动方向,航空部队派出了波-2飞机。
波-2飞机虽然一直难当大任,但它可以执行一些主力机型不方便完成的任务,比如在诺蒙坎战役中就被用作了袭扰机。这时它所扮演的角色是“联络机”,主要是利用了其起降距离短且能够进行超低空飞行的特点。
事实上,在坦克集团军的推进过程中,第十二航空集团军的约一千二百架战机一直在对其进行空中支援。坦克集团军中专门配备有航空兵代表和空军后勤先遣支队,他们负责为担负掩护和支援任务的航空兵准备驻扎机场。
有了驻扎机场,航空兵就可以在不脱离坦克兵团的情况下,一面根据需要对日军实施突击,一面迅速而及时地为坦克兵团提供必要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