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4/15页)

山田认为,有这两道保险阀,东部防线足可确保无忧。苏军高层在讨论作战计划时,也感到要突破东部防线特别是滨海防线会比较困难。

苏联远东军此时共有三支主力,分别是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它们计划分别从三个战略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其中外贝加尔方面军自西部的外贝加尔,远东第一方面军自东部的滨海,远东第二方面军自北部的黑龙江沿岸。

有人建议采用“调虎离山”之计,由外贝加尔方面军首先实施突击,将日军兵力从滨海地区调开。如果这一方案能够付诸实施,根据幕僚们的计算,大致在战役开始后的第十天,日军就有可能将兵力从滨海调至外贝加尔。随后,远东第一方面军便可以从滨海地区顺利实施突击。

问题是,谁也不能担保日军一定会这么做。在内线的东北平原上,铁路和公路等交通线增强了关东军各部队的机动性。针对苏军“调虎离山”的方案,山田完全可以在不削弱滨海方向兵力的情况下,从其他方向调拨部队至外贝加尔。与此同时,在山田采取反突击措施后,苏军在滨海地区的行动也将失去突然性。

实际上,山田在战略上就包含了这一用意。按照关东军总司令部制订的防御计划,关东军应将三分之一左右的兵力配置在边境主要防御地段,依托筑垒工事和有利地形,抗击苏军的进攻,以掩护主力机动。其他三分之二的兵力作为战役机动部队,配置在纵深,随时准备前出至受威胁的方向,以反击苏军突破并阻止其进攻。这叫作“内紧外松”。

如果调换一下次序,先由滨海攻,再由外贝加尔攻呢?结果是差不多的,也就是山田都有办法将部队从一个方向调往另一个方向,从而依次击破各方面军的进攻。

要不把所有兵力集中起来,在外贝加尔、滨海或黑龙江沿岸的任何一点率先实现突破?这种一锤子买卖更不保险。关东军就算是守不住需要退却时,也可以继续从后方特别是朝鲜获得供应,预备队的到达更会加厚其兵力密度。这样一来,苏军就无法期望迅速结束战争,并很可能遭遇到与美军相仿的困境和尴尬。

经过研究,华西列夫斯基认为,三大方面军必须同时展开进攻,而且东西部最好实施相向突击——

关东军是在不得不与其他日军单位相对隔绝的情况下作战的。要把这种相对的隔绝变成彻底的隔绝,就要在主力实施突击的同时,设法切断关东军与其后方的联系。

若从外贝加尔突击,只能迫使关东军后退,达不到包围关东军和切断前后方联系的目的。不仅如此,外贝加尔方面军右翼还将面临日军在蒙古边境的筑垒地域的威胁。

基于这一考虑,外贝加尔的突击方向被改成了外蒙古境内。作战意图也进一步明确为:通过东西部的相向突击来孤立关东军,通过北部的正面突击来协助分割和消灭关东军。

8月9日拂晓,三大方面军主力同时启动,怒涛般的向中苏边境席卷而来。

过去在西线,参战部队通常都是在相互衔接的情况下平行实施进攻,像远东战役中这样的进攻方式,自二战以来还是第一次。远东的情况异常复杂,各个方向的地理和作战状况又大不相同,在这种条件下要组织、保持和协调好各方面军之间的紧密协同,对任何一个会战指挥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后来战役的整个进展过程证明,华西列夫斯基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

装甲拳头

从双方的布阵阵型来看,山田摆的是“东强西弱”,华西列夫斯基反其道而行之,把主攻方向选择在了关东军的西部防线,也就是外贝加尔方面军所处的外蒙古地段。

利用地形来达成进攻的突然性,是远东战役的一大特点。从地理条件上来看,外蒙古地段多为大山、原始森林和沙漠,步兵尚且难以通行,坦克就更不用说了,山田绝难想到苏军会从此处实施突击。

在西部外蒙古边界的很长一段距离内,关东军都没有构筑工事,也没有掩护部队设防。其中最为薄弱的一段,在外蒙古极右翼的张家口—北京方向,那里全是辽阔的沙漠,根本就没有日军。不过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认为,如果他的部队在这一段展开进攻,除了与大自然的困难做无效斗争外,实际毫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