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5/15页)
马利诺夫斯基的经历很是传奇,他以士兵身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作为“俄罗斯参战远征军”为法国征战。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法国不得已遣返俄军回国,只有少数特别勇猛的精兵才被允许留在“法国外籍兵团”继续助战,其中就包括马利诺夫斯基。他在外籍兵团的军事生涯一直维持到了一战结束,为此还得到了法国人颁发的勋章。
马利诺夫斯基一度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担任总教官,专门教授作战课程。此后他赶上了苏联高级军事干部新旧交替的大好时机,开始迅速崭露头角。1941年起,由少将升中将,两年后升上将,接着又荣升大将,直至1944年晋升为元帅,并荣膺苏联英雄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他始终在前线,分别担任过军司令员、方面军司令员等职。
德国投降后,马利诺夫斯基才奉命来到远东。他认为西线的指挥经验同样适用于远东,而按照西线经验,外贝加尔方面军就应该在最能取得战果的地方,或者说一定能够摧毁敌方主力的方向上实施突击。
在马利诺夫斯基看来,内蒙的索伦方向完全符合这一要求,于是他决定把索伦作为主攻击方向。
外贝加尔方面军辖四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另配属有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第十二航空集团军和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马利诺夫斯基最初计划将他的部队分成两个进攻梯队,其中坦克集团军被纳入第二梯队。
华西列夫斯基同意两个梯队的配置,但是不同意将坦克集团军列为第二梯队。他认为,这种配置将无法使坦克突击在闪电战中起到主导作用。具体来说,坦克军不仅在向东推进的速度上,会受到前面步兵的限制,同时,这一原本强大的装甲拳头也不能再支援步兵夺取和扼守要道。
坦克可掩护步兵,反过来,步兵却无法掩护坦克。华西列夫斯基设想了这样一种情境:后面的狭隘通道和山间道路上塞满了步兵及其辎重,使得坦克根本无法向前推进。

T-34坦克。苏军早期的T-26坦克和BT坦克的表现都不突出,原因是装甲防护脆弱,容易被反坦克武器所击毁。T-34坦克专门为此而制造,它不仅拥有较厚的装甲,而且配备了强力火炮和可靠的传动装置。在苏德战争和远东战役中,苏军所使用的主战坦克都是T-34。
当然,马利诺夫斯基作如此配置也不是没有依据。在索伦方向的初始段,既没有又宽又深的黑龙江,也没有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更没有为数众多的筑垒地域。部队所要经过的是大面积的戈壁滩,无论行军还是作战都相对要容易一些,但是进入纵深就不同了。那里有大兴安岭,坦克兵要越过这样的大山,肯定会比较费劲。
对于马利诺夫斯基所提出的问题,华西列夫斯基觉得不难解决。在他看来,有经验的坦克兵完全可以克服山地障碍,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凭借坦克集团军的强突击力、高速度以及大纵深进攻的能力,出敌不意地击垮守军,从而顺利翻越大兴安岭。
从日军战史上分析,他们之前尚未抗击过大规模的坦克突击,即便是诺蒙坎战役,当时的场面和阵势也无法和现在相比。这使得日军习惯于敌方按部就班的行动和较慢的进攻速度,对不进行炮火准备就大量使用坦克进攻缺乏准备。
根据苏军所掌握的情报,关东军在大兴安岭尚未构筑好阵地,仅有少数部队占据着个别的野战工事。华西列夫斯基认定,只要让坦克兵先敌占领山间通道,则守军根本无力与坦克集团军进行对抗。
斯大林在看到华西列夫斯基代表远东总司令部所提交的意见后,认为他的理由有充分说服力,于是建议马利诺夫斯基重新考虑计划中有争议的部分。马利诺夫斯基对此表示同意,坦克集团军终于被列入了第一梯队。
联络机
8月9日,凌晨零点10分,在不经炮火和航空兵火力准备的情况下,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先遣支队和侦察支队以夜幕为掩护,同时在所有方向上跨过了国境线。
4点40分,外贝加尔方面军各部从蒙古的塔布察格布拉克突击部出发,一齐向前推进。从作战态势上看,它们就好像是从一个中心点发出的无数箭头,这些箭头最后又形成了指向大兴安岭的一幅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