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8/15页)
就在坦克军下山时,气象预报的结果应验了,大兴安岭区域的天气迅速恶化,下起了倾盆大雨。暴雨使得河流泛滥,谷地里溢满积水,行军纵队的速度也因此慢了下来。
近卫坦克第五军的军长急于下山,他试图把部队分成两个纵队,以加快下山的速度,可是不但没有成功,队形还被插乱了,在一些狭窄地点坦克发生了堵塞。
分纵队不靠谱,靠谱的还是集团军工兵旅。工兵们冒着大雨,用准备好的桁架架设了通过山洪的桥梁,并在浸水的地段加固路面和构筑徒涉场。
8月11日,近卫坦克第五军终于翻过了大兴安岭。
相比于履带车,轮式车的山地越野要逊色得多。近卫机械化第七军全部都是轮式车,在山地行进时速度较慢,因此直到第二天早上才下山。
轮到他们下山时,行动更加困难。第七军为此采取了一些新的办法,比如坦克在下山遇到陡坡便使用钢索:钢索两端索着两辆坦克,一辆在前,一辆在后,后面的坦克进行制动刹车,以免前面的坦克下滑。汽车则采取“连锁法”,即好几辆连在一起下山。
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是从西线调过来的装甲部队,名称中的近卫,是只有特殊功勋部队才能拥有的荣誉,说明曾在苏德战场久经战阵且立下过大功。以近卫机械化第七军为例,就凭借战功先后荣获过新乌兰克勋章、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
近卫机械化第七军有过在各种地域条件下作战的经历,其中包括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山林地带,但是最令他们感到困难与自豪的还是此次翻越大兴安岭行动。在该军的作战日记中,对此有一段高度概括的记载:“1945年8月11日这一天,我们这个军完成了它历史上最艰巨的一次行军。”
在近卫机械化第七军之后,近卫机械化第九军也下了山。到8月12日为止,整个集团军的全部人马都越过了大兴安岭,开始向东北平原挺进。
先遣支队
闪电战在二战中声名显赫,但它不是没有弱点,弱点之一就是由于地面部队特别是机械化兵团推进过快,补给线会被迅速拉长。对于这一点,坦克集团军很快就感受到了。
在以最快的速度越过大兴安岭以后,集团军距离原有的补给基地已有四百五十公里,加上地形复杂和天气变坏等原因,运送燃料的汽车难以跟上。
坦克兵团没有燃料,不亚于废铁一堆。下山后,近卫机械化第九军的二十三辆坦克、全部自行火炮和大量汽车被迫熄火,近卫机械化第三十旅只剩下七辆坦克和两个摩托化步兵连可以继续实施进攻,其他战斗单位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坦克集团军不得不暂停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敌方更刁钻一些,派兵截断集团军的补给部队,坦克兵团更会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德国人在苏德战争中的闪电战之所以弄得虎头蛇尾,并以惨败而告终,后勤供给线出现难以挽救的危机正是其主因之一。
幸好关东军在短时间内没有能力进行反击,也幸好坦克兵团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
第十二航空集团军动用了两个航空兵师。在大雨、浓雾以及缺乏降落场地等不利条件下,两个航空兵师共出动飞机1755架次,向坦克兵团空投了约2072吨油料和186吨弹药。
经过补充,坦克集团军又重新具备了向前突击的能力。他们一昼夜推进180公里,进入了东北平原,沿途日军均未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就在坦克集团军翻越大兴安岭的时候,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左翼部队——第三十九集团军和第三十六集团军已解决了阿尔山、海拉尔两大要塞。
在方面军的各支“箭头”中,有三支都是从西线对德战场上调过来的,除了坦克集团军外,还有第三十九集团军、第五十三集团军,这三支部队都被列入了突击集团。
第五十三集团军具有在战役纵深内机动作战的经验,它被作为第二梯队,在坦克集团军后面推进,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扩大战果。第三十九集团军则因在苏德战争中多次充当先锋,所以被部署在了第一梯队。
第三十九集团军所要突破的阿尔山要塞是西部筑垒地域之一,整座要塞绵延近四十公里,包括阿尔山、五叉沟等多处抵抗枢纽部。诺蒙坎战役后,关东军进一步认识到阿尔山在对苏作战上的战略价值,遂又在要塞里添建了许多钢筋混凝土和土木质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