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娱乐与文化,接地气才有收视率(第7/12页)
品牌众多,说明当时对球的需求量很大。不同品牌之间也存在竞争,这促使足球工艺进一步提升。宋朝的一些足球品牌流传久远,到了元代仍然存在。关汉卿有一首专门写女足球艺人的《女校尉》,说“锦缠腕,叶底桃,鸳鸯扣,入脚面带黄河逆流。斗白打赛官场,三场儿尽皆有”。元末明初的杨维桢写有《蹴鞠篇》,提到“江南女儿花娟娟,五彩绣出葵花圆”。叶底桃、葵花都是宋朝就有的足球牌子,能坚持到元末,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
除了球,宋朝蹴鞠需要用到的另一种设备是球门架。那时的球门架是活动的,可以临时安装,用完了撤走。球门设在场地中央,首先要立起两根高三丈二尺的竹子或木头柱子,两根柱子相距九尺五寸,顶端结网,网中间留一个直径二尺八寸的洞,这就是球门洞,当时叫做“风流眼”。关于“风流眼”的尺寸说法不一,也有说一尺多点儿的。后人推测可能在宫里表演的球门洞较小,刻意增加了难度。
这种奇怪的小尺寸球门洞,大概会让今天的球迷想起贝克汉姆练任意球时挂在球门上的那只汽车轮胎——窟窿大小是差不多,想把球踢进去也不容易。
唐朝宫里就有踢球的传统,到了宋朝变本加厉。而且皇帝不论干得好坏,都喜欢蹴鞠。其中既有开国两任皇帝赵匡胤、赵光义,给岳飞平反、缔造“乾淳之治”的宋孝宗,也有奢靡无度的宋徽宗。所以,并不是蹴鞠误国,其实是事在人为。
开国之初,赵匡胤等一帮打天下的君臣身体都比较好,特别喜欢蹴鞠这种动静比较大的运动。古代足球研究史上,有一幅著名的《宋太祖蹴鞠图》,画的就是他们。原画失传,作者是汴梁人苏汉臣,北宋末年在皇家画院工作过。现在上海博物馆的同名画,是宋末元初钱选的临摹之作。画中有六人,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大臣赵普、党进、石守信、楚昭辅围在一起踢球,玩法是不用球门的“白打”。
宋太宗也有个跟足球有关的段子。当时有个球星叫张明,在河北定州任有军职。他的同事王荣不体恤下情,还不孝顺。张明经常指责他。王荣很烦。他的好友王斌知道后就诬告张明,官方调查后发现并无凭据。后来,宋太宗听说了这个事,大怒。他先和左右回忆了跟张明的足球友谊,说张明出身卑微,洁身自好,有口皆碑,然后赏赐给张明一大笔钱,将王荣调到了其他岗位。
至于宋徽宗赵佶,通过《水浒传》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大玩家,字写得好,画作得好,球也踢得好。他看了宫女踢球后写了一首《宫词》,说“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角输赢”,在后世足球研究文章中引用率居高不下。
北宋宫廷里的球场设在哪儿呢?据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和亲王、宰相等人在大明殿踢球。在宫廷内设置球场的做法延续到南宋。
皇室对蹴鞠的喜爱,也使蹴鞠被列入朝廷宴会表演的礼制之中。宋朝沿用了唐朝教坊司的办法,设有专门机构管理蹴鞠艺人,外交场合的宴会上必须有蹴鞠表演。当时宫廷中的蹴鞠艺人平时在左右军中生活,遇到大型宴会,就按照节目表安排到场演出。
当时,官方机构若来不及安排人手,还可临时选派民间职业艺人参加,但宴会中要遵守礼数,由教坊司派人提前给他们做礼仪培训。
如今的足球比赛,奥运会每队18人,世界杯每队23人,上场队员都是11人。那宋朝每支队伍有多少人呢?当时每队16人,正式上场比赛时是7人。
宋朝足球的比赛规则和今天差别很大,或者说难度更大。一方开球,要在本队队员中踢几次,将球传给球头(队长),由球头施展临门一脚,对方接到穿过“风流眼”的球后也是如此。如果球头没有把球踢过“风流眼”,球撞在网上落下来,只要本方队员接住球不落地,比赛就继续进行。任何一方的射门飞出场地,或者射门落网没有接住,就算输。最后统计比分,以多者胜。赢了的队伍,会被赏赐银碗和锦缎。
这样一看,宋朝足球一支球队成绩怎样全看球头的水平和状态。球头的责任也很大,赢了受赏,赏赐是大家的,输了则由队长独自承担后果,挨鞭子不说,脸上还要抹白粉,吃饭时不给添荤菜。这种奇特的奖惩办法应该是宫里的规矩。在民间,《蹴鞠图谱》中只提到对获胜球队的奖励,“众以花红、利物、酒果、鼓乐赏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