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娱乐与文化,接地气才有收视率(第8/12页)
在宋朝,不用球门的蹴鞠也非常流行,俗称“白打”,从一人到十人都可以玩。其对场地要求不高,平坦无砖砂石就成。
您别以为“白打”不用球门就简单了,其实更难,“白打”的人数也各不相等。
一个人踢,就是一人场户,是个人控球能力的表演,除了脚,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都可以触球。使球高起落下叫做“飞弄”,使球起伏于身上叫做“滚弄”。
二人场户是两人对踢,也有很多种玩法。每人连续踢两脚叫“打二”。如果嫌难度不够,第一脚可以加一个空中停球动作,叫做“捻”,第二脚再传出。两人还可以同时对踢两个球,叫做“日月过宫”。
三人场户叫官场,这也是从唐至明代都比较流行的玩法。有按顺序传球的,叫“转花枝”。也有随意传的,叫“三不顾”。
再往下,人越多,踢法也越复杂。四人踢叫流星赶月,五人踢叫小出尖,六人踢叫大出尖,七人踢叫落花流水,八人踢叫八仙过海,九人踢叫踢花心,十人踢叫全场。“白打”也有比赛,采用的是失分制,可以跟单球门比赛一样分胜负。如果没按规则踢,或者踢的球不到位,就要扣分,达到一定分数就算输了。
二、马球,从军训项目到娱乐运动
与第一运动蹴鞠一样,马球在宋朝也很受欢迎。
马球在宋朝又称为“打毬”或“击鞠”“击丸”。马球运动在宋朝不仅只是专属于帝王将相的贵族运动,更是军营将校的军训活动,甚至发展成为民间的娱乐项目。
宋朝的皇帝爱运动,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等都十分重视和喜爱马球运动,经常参与马球比赛。
《宋史》记载了宋太宗亲自与诸王大臣们打马球的盛景:“帝(宋太宗)击球,教坊作乐奏鼓。球既度,飐旗、呜钲、止鼓。帝回马,从臣奉觞上寿,贡物以贺。赐酒,即列拜,饮毕上马。帝再击之,始命诸王大臣驰马争击。旗下擂鼓。将及门,逐厢急鼓。球度,杀鼓三通。球门两旁置绣旗二十四,而设虚架于殿东西阶下。每朋得筹,既插一旗架上以识之。帝得筹,乐少止,从官呼万岁。群臣得筹则唱好,得筹者下马称谢。凡三筹毕,乃御殿召从臣饮。”
宋徽宗对马球运动的最大贡献是组织成立了技艺高超绝伦的宫廷女子马球队,而且每到佳节都组织女子马球比赛给百姓们观赏。这使宋朝马球运动的影响与观众基础大幅度扩大。
马球运动在南宋时也十分兴盛甚至发展壮大。宋孝宗就是一个痴迷于马球运动的人。宋孝宗时常驾临御球场,他不仅让武士们打马球,还命令太子宋光宗与他们一起打马球。宋孝宗痴迷于马球,甚至风雨无阻,用油布遮雨,以细沙垫球场,坚持与诸将一起比赛马球。马球运动对抗激烈,壮马奔飞,鞠球电驰,是一项十分危险的运动。群臣们因担心宋孝宗受伤,屡次上书,请求他不要从事这项高危运动。而宋孝宗根本不听,以至因打马球而使眼睛受伤。
宋孝宗还命令各地兵营开展马球运动。大诗人陆游曾在南郑的军中服役。他多次写诗回忆赞美当时军营开展的热烈的马球运动。比如:“从军昔戍南山边,传烽直照东骆谷。军中罢战壮士闲,细草平郊恣驰逐。洮州骏马金络头,梁州球场日打球。”再比如:“打球骏马千金买,切玉名刀万里来。”这些诗歌足以证明当时马球运动的空前盛况。
宋孝宗从各方面说都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爱马球运动的皇帝。
宋朝马球发展到民间,这是唐代所没有的。宋朝首都汴梁城有专供人们比赛马球的场地。
东京汴梁正月十五元宵节,临安城百姓八月观潮,都有马球表演,增加了节日欢庆的气氛。南宋临安城还出现民间的马球团社“打毬社”,这些都是宋朝城市平民马球运动盛行的证明。
宋朝的马球运动与蹴踘运动一样,从繁盛流行、全民参与的角度来讲,都是咱们的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竞技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