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棋逢对手:徐达与王保保的太原对决战(第6/8页)

常遇春进帐竟然略显兴奋:“大将军,我部指挥俭事郭英郭将军今日在高处观察敌情,回禀:‘敌军虽众,但队伍混乱,所立营寨虽大,但专职防守者寥寥。’郭将军建议:趁敌军远来疲惫,我军若夜踹敌营,决胜当可事半功倍!”

徐达闻报,点头认可之际还是眉头微皱:“元兵士马疲惫,我军何尝不是如此?将士们劳累一天,又经午后血战,怎能连夜出动厮拼?”

“郭将军请战:所部三百精骑,白日奉命监视敌情,正好连夜出动!”常遇春如此建议,令徐达怦然心动,徐达更明白:夜袭敌营不在乎出兵多少,关键是造成一种声势,能引发敌军混乱便是大功告成!

这与白天小部队突击敌军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便不能给元军造成多大损失,最起码可以使元军得不到休息,或许因此明日罢战一天也是说不定的。

就这么办!

两人刚要拍案决断,忽然又有护卫来报:有人自称来自王保保中军大营,有密信送与徐大将军本人。

徐达一脸疑惑的同时,拆信观看,不由面色突变,竟然有些“难以置信”神色,随即变成了欣喜决断,就案写好回书,打发走了这位元军密使,然后对常遇春叹息:“我主果然上应天命,致使我军绝处逢生!鞑子兵不败天理难容!”

常遇春接信观看,却原来是王保保部将太原指挥使豁鼻马来书,书中坦言自己乃原河南平章孛罗帖木儿帐下亲信,因为形势所迫暂时栖身于大仇王保保军中,眼见元室气运已尽,大明圣主临世,拯救万民于水火,早有率众归降之意,况且听说大将军徐达虚心下士,不杀降兵,所以决心火线反正,愿为内应……

这下当真是天上掉下了大馅饼!

可能哪位要撇嘴了:这徐达与常遇春也是当世名将,怎么就这么实在?仅凭一封降书就立即认可无诈?而且当场约定暗号,马上配合行动?

其原因也简单:明军处于这种必败态势,在没有其它妙招解困的时候,任何机会都比没有机会强得多;反正今夜准备踹营奇袭,权当大年五更院门上撞死一只肥兔子,上天给添了一道小菜就是了,年反正都是要过的。

徐达即刻升帐调兵,但具体安排却是大大不同了:全军出动!由郭英率精骑三百作为尖刀,自己与常遇春率大军随后跟进,诸将各部于郭英得手之后一齐杀入敌营,搅它个地覆天翻!

这下,由夜袭敌营一下变成了准备就势摧毁王保保全军。

至于为什么还是由郭英小队率先突进?这就是徐达的以防万一举措了:即便豁鼻马投降有诈,自己主力也有退军余地,而郭英的三百人还是执行骚扰捣乱就是了,反正蒙古人今晚再别想睡个安稳觉。

为了万全再万全,徐达还出手了一步看似无用的“闲招”: 遣五十骑绕道埋伏于城东十里处,专职举火鸣炮作为进攻的信号。

这是干嘛?徐达是这样想的:自己若是王保保,睡梦中被惊醒处在了这种被偷袭局面,将会如何判断军情?哦——号炮来自城东十里之外,那就说明危险还未逼近;等郭英弄出了动静,王保保不免又会这样推测:妈呀!夜袭的明军来了多少啊?十几里外都号炮连天,今晚大大不妙!

这点徐达判断极为准确,唯一判断失误的就是关于王保保本人的状态:王保保身为名将,大战来临之前夜,怎会安然进入梦乡?

干嘛了?正在临阵磨枪“复习功课”,白天的战事有些奇怪,不明白处总要在兵书中探个究竟吧?不管是胜还是败,哪怕今天算作胜负未分,若不能弄个心中明白,那还做什么领兵大将?

为将心中若糊涂,不如回家卖红薯!

抓紧时间专心学习吧!就此,王保保夜读兵书,三更未眠,辛苦查阅之刻,中军帐外突然响起了亲兵的喝问声:“何人大胆?竟敢擅闯中军?”

“口令!”

41

元军营寨内,一片静悄悄。

士兵们接连几天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现在终于能够躺下睡觉,那是何等幸福?

要说深通兵法的王保保,当然也绝不会疏忽对大军驻地的防范,还是派了纯蒙古血统的部将豁鼻马所部专职警戒大营安全,对于豁鼻马的忠诚度?王保保没有任何怀疑:自豁鼻马率部从孛罗帖木儿投奔自己之后,王保保遵照“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行事原则,委以太原指挥使重任,这实际上是将自己的老窝交给了豁鼻马,而豁鼻马也不负所托,一直尽心职守,将一个偌大的太原城治理得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