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棋逢对手:徐达与王保保的太原对决战(第5/8页)

精于这种混战的傅友德如鱼儿到了大海!蒙古人竟然无法对其阻击,这两支小小的突击队,目标好似并不那么明确,左右飘忽,胡钻乱杀,凡是纵马接战者竟然无不栽倒马下,换句蒙古人大叫的话说:“南蛮厉害!近身不得!”

蒙古人大队之中被搅进了这么两根硬棍子,一下全军大乱,意识到危险逼近的蒙古前敌将领及时转移了指挥阵地,但如此一耽搁,那催促勇士们持续进攻的牛角号不免被中断,乱战中的蒙古士兵们听不到了指挥号角,一时变得无所适从。

元军大后方:刚刚赶到战场的王保保挥手止住气喘吁吁的部将们,纵马驰上一个地势稍高处,悉心观察战场全貌:这算什么局面?有这样胡打乱战的么?凭经验,王保保意识到面前的敌人并不是太多,全军扑上去?来个乱中再乱,乱中求胜?

慢!焉知那老道狡猾的徐达将其主力布置在了何处?眼前的明军莫不是诱饵吧?尤其令王保保担忧的是:不远的一个小山头上,隐隐望见大量明军旗帜,甚至嘈杂呐喊都能传到耳中,那绝不是什么“战地观摩团”!

眼见天色渐暗,王保保看了看身后疲惫不堪的士兵、浑身抖动口嚼白沫的战马,心中知道:今天的战事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人能坚持,战马不经过充分休息,怎可忍饥夜战?一旦徐达还埋伏着什么后着,那才正是“欲速则不擒达”也!

王保保终于狠心下令:收兵!各部立即扎营举炊,全军尽快休息,由太原指挥使豁鼻马所部负责严密防守警戒,明日精心部署后再战,儿郎们!誓死尽歼太原城下明军!

就此,随着夜幕降临,太原城下元明两军的接触战也黯然落下帷幕,到处狼藉的战场上慢慢寂静,除了漂浮游荡的血腥味,能听到的唯有一两声重伤濒死濒死的战马惨嘶……

初战太原,王保保冲进太原城内的目的固然没能实现,但徐达所部处境之险恶却也并没有改变多少:腹背受敌的态势已经形成,现在,十万铁骑到了自己背后——也可以说是面前,而自己的主力步兵却仍在旅途,这仗怎会打成这个样子?

现在:十数万恶狼就在近处,盯住了自己这两万余“猎手”,到底谁是猎物?

大战间隙的沙场之夜,气氛最是凝重萧条,甚至可以令人感觉到一派肃杀之气。

其实,任何气氛都是人们自己制造的,是面临死亡威胁的人们从心理上相互影响的结果,那仅仅是一种感觉,一种人人都认可的感觉,这种感觉通过各自沉默或者相互一个眼神交流,这气氛也就形成了。

奇怪得很:大多时候,自然环境竟能配合这种气氛的弥漫,花好月圆、夜静如水、流云若诗之类恬静情形不大会光顾血腥沙场。

估计并非人类相互残杀的举止感染了大自然,还是处境影响心情,心情影响感觉的缘故,一样的景致,处境不同,会感觉到绝对不同的效果。

40

征虏大将军徐达在这天夜里感到格外寒冷,营帐外北风呼啸,中间又夹杂着远远传来的吊斗木梆之声,那是元军的巡夜梆声,步出帐外远远看去,黑森森的元军营帐一眼望不到边,而且营寨后方还不时闪现出片片亮光,徐达知道:那是蒙古人还在陆续赶到,明天,面对的蒙古铁骑将会是今日的数倍!

但是,自己的主力步兵呢?徐达心里更清楚:聚齐还早呢!同样距离的行军,步骑所需时间要相差大了,三五天内改变不了战场态势,大概“远水不解近渴”说的就是眼下这种局面。

一两个勇将以小部队突击搅乱敌军大阵,这法子有效却不能重复使用,敌军一旦有备,这种突击味道也就大变了:与驱使将士们向鬼门关冲锋没有多大区别。

明天的仗应该怎样打?现在两军都扎营于太原城西,今后几天呢?本来就在兵力上处于劣势的明军不可能分兵照顾周全,蒙古人冲进城内是早晚的事,那时元军若里应外合,自己的部队岂不等于雪上加霜?

强势用兵求稳,弱势用兵行险!这道理谁都明白,可是,行险不是拼命,更不是自杀,也需要条件与时机呀!目前的战机何在?没有现成的兵书来指导这种战役。

一筹莫展之际,左右通报:“常副将军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