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来了:年轻皇帝的顶层设计(第6/9页)
此举意义重大非凡。继吴三桂勒马长江之后,王辅臣叛而不攻,再一次给了康熙皇帝极其宝贵的从容调度时间。
这时,玄烨的老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给他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名叫图海,是一个曾经坚决反对撤藩,但却很能干的满族官员。孝庄太皇太后告诉玄烨,用这个人,必可克敌制胜,定能打败察哈尔部的布尔尼。
布尔尼是察哈尔林丹汗的孙子。他的父亲归顺大清后,被册封为和硕亲王。后来,他几次违约背信,不按规定进京朝觐,结果被削夺王爵,软禁在北京。布尔尼便承袭了王位。此时,他听说为了对付吴三桂,北京已经没有兵力防守了,便煽动奈曼等部落谋叛,想趁火打劫,攻进北京,抢回父亲。
当时,北京确实已经无兵可调。谁知,康熙任命了图海之后,这家伙在几天之内,居然将满洲八旗人家中的青壮家奴组织成了一支三万人的大军。图海动员这支大军参战的方式,和当年努尔哈赤组织八旗铁骑时的思路一模一样——他告诉这帮家伙:布尔尼是林丹汗的孙子,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孙。当年,大元帝国最后一个皇帝逃离北京时,把全中国最珍贵的宝贝都带走,传给了林丹汗。布尔尼的父亲归顺时,皇太极恩准他保留下了那些东西。如今,都在布尔尼手里。图海说:他早就苦于没有机会拿到这些珍宝,如今上天终于把这些宝贝送到诸位眼前来了。他向大家保证,皇帝已经同意,拿到这些稀世之宝后,将全部分给作战勇敢的巴图鲁(勇士)。
结果,这批家伙被他煽动得嗷嗷叫,恨不得立刻就找到那个倒霉的布尔尼。就这样,图海连军需粮草都不准备,就带着这帮恶虎昼夜兼程地扑向布尔尼。他们一路上统统靠抢夺经过州县的粮草维持军需。碰上布尔尼的大军之后,没有任何悬念,一仗就把布尔尼的部队打得尸横遍野。布尔尼本人只带三十余人逃出战场,又迎头撞上了科尔沁部支援大清的部队,结果一个没剩地被消灭干净了。
一般说来,像三藩之乱这样的叛乱,最怕旷日持久的相持。一旦进入这种情势,只要政府不犯错误,政府军一方广大的战略纵深和资源优势就将逐渐发生作用。如今的吴三桂就陷入到了这种境地之中。
到康熙十六年,曾经来势凶猛,蔓延到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福建、广东、江西、浙江、陕西、甘肃十一省的叛乱,已经被压缩到了云、贵、川、湘、桂西南五省内,并且,在北、东、南三个方向陷入重军重围之中。吴三桂可能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初自己登高一呼天下响应的热烈场面,怎么就会在几年之中,变成了一哄而散的局面?终于,他不想再等了,他要当皇帝了。
康熙十七年三月一日,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登基称帝。他宣布建立大周国,定年号为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然后,任命了一大堆的大学士、尚书、大将军等等。此时,这位“大周昭武皇帝”已经六十七岁。
八月十六日,康熙皇帝召开军事会议,二十五岁的青年皇帝有些按捺不住自己了。他第二次提出,准备御驾亲征。第二天,大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八月十七日,吴三桂病死在湖南衡州那简陋的临时皇宫里。死前,他甚至没有来得及等到他十四岁的孙子,从昆明前来接班。
三年后,大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吴三桂十七岁的孙子在昆明自杀。十一月十四日凌晨,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京城黎明前的静谧——三藩之乱最后荡平的捷报传入北京。
在这场历时八年的大动荡中,尚可喜誓死不叛,被他的儿子尚之信软禁起来,曾经试图上吊自杀未遂,后来在忧愤中病死;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先是响应叛乱,后来又想退出叛乱,被吴三桂派兵杀死;尚之信参加叛乱后,见势不好,中途退出,叛乱平息后,被康熙皇帝下令赐死;耿精忠比尚之信更早参与叛乱,后来,和尚之信一样中途退出,叛乱平息后,与他的部下二十余人被分别凌迟处死或斩首;王辅臣只叛不攻,后来接受招抚,日夜忧惧,曾经与妻子一起上吊自杀未死。昆明被攻克之前两个月奉命进京,走到西安时死去,死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