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来了:年轻皇帝的顶层设计(第7/9页)
这些骄兵叛将死则死矣,没有太多人愿意关心他们的下落。倒是有一个人的生前身后,似乎牵动着所有人的柔肠,她就是陈圆圆,那个可能在吴三桂生命历程中发生过大影响的传奇女子。关于她的下落,始终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或发现。有一种说法,比较愿意为人所接受:据说,陈圆圆坚决反对吴三桂发起叛乱,后来,见自己已经无能为力,就在吴三桂闹事之前几年,出家进了佛门或者是道观,三藩乱起后,不知去向。如今在贵州和云南地区,有不止一处此女的香冢和传说。没有人知道是真是假,却也表现出了中国人怜香惜玉之优美情怀。
三藩之乱的平定,带来了另外一个始料不及的副产品,那就是这场大动乱催熟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
从史书记载上看,唐代以前,中国政府可能就开始了对台湾的经营。到南宋时期,台湾隶属于福建晋江,元明两代均在此设立巡检司。明末万历天启年间,荷兰人趁中国内政昏暗无暇顾及之机,占领了台湾岛。此后,在那里一待就是三十八年。顺治十六年,郑成功与张煌言发动大规模长江口战役,先胜后败,遂于顺治十八年四月进攻台湾,郑成功敦促荷兰人“还我先人故土”,经过九个月努力,迫使荷兰人投降,夺回了台湾,并被明朝残余政权册封为延平郡王。康熙元年五月八日,正值英年的郑成功病逝,其子郑经接位。此后,郑经与清朝之间进行了十数年的博弈。
三藩乱起后,郑经立即响应,率数万大军在福建厦门一带登陆,迅速扩大战果。他并不听从吴三桂的指挥,不但抢夺清军的地盘,也抢夺耿精忠的地盘,然后,大量劫掠物资运往台湾。闹得耿精忠大为恼火,再也没有心思全力北上,反而要回过头来对付郑经。
到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乱已经接近尾声。郑经一样兵败如山倒,甚至一度差点儿被手下哗变的官兵擒献给康熙。于损失惨重之中,郑经仅带一千多人逃回澎湖列岛。康熙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时机,他趁重兵集中在南方之际,立即将解决台湾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此之前,为了休养生息,康熙不愿再动刀兵,因此多次派人与郑经接洽,主张和平解决,为此也确曾一再做出让步,答应郑经,只要剃发称臣,便可封为“八闽王”,安享富贵。郑经则坚持免削发,不登岸,仿朝鲜之例称臣纳贡,以小尊大。此议被康熙驳回,康熙认为郑经本是中国人,不可能允许他仿效朝鲜等外国属藩。到了三藩之乱平息之际,郑经也就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回旋余地了。
郑成功一世英雄,他的这个儿子却并不争气。当时,有一位居住在台湾的著名观察家记载道:这位郑经败退回台湾后,不思进取,似乎受了什么刺激似的,凡事全部交给儿子裁决,他自己“放纵于花酒,不预政事,而竟卜昼卜夜之欢”。(江日升《台湾外记》卷八,第307页)就是说,这厮把国家大事扔到一旁,每天不分日夜地喝花酒。结果,康熙二十年正月,三藩之乱最后平定的前夕,在元宵节期间,郑经又一次行“竟夕之乐”,竟暴卒。当时,他还不到四十岁。
此时,大清帝国的陆上武力相对强悍,水上军力很弱,在进攻金门与厦门时,甚至曾经要借助荷兰的船队。为了彻底收复台湾,康熙皇帝适时起用了精通海战的将军施琅,大力打造帝国海军。从而,收复台湾已经成了时间问题。
施琅是福建人,早在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成为福建沿海最大的走私与海盗头子时,他就追随郑芝龙纵横于海上。在此期间,郑芝龙娶了一位日本姑娘,生下郑成功,并积累起了富可敌国的巨大财富。后来,郑芝龙接受大明帝国招安,成为大明沿海地区的重要官员。郑成功也从幼年起,便拜几位极为著名的大学者为师,其中包括号称江南文坛领袖的钱谦益,成长为一位亦文亦武的出色人物。
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与父亲分道扬镳,高举反清复明大旗,并一举收复台湾,成为备受崇敬的民族英雄。施琅是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两代的重要战将。不幸的是,后来,郑成功与施琅之间发生摩擦,施琅逃离出去,其亲族多人被杀。因此,施琅坚持武力收复台湾,态度极为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