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来了:年轻皇帝的顶层设计(第5/9页)

长达八年的平三藩战争,就此拉开大幕。

值此战云密布之际,康熙皇帝的身边又连续发生了两次未遂暴动。一次,发生在天子脚下的北京城里。当时,一个名叫杨起隆的江湖人士,自称是崇祯皇帝的三太子,秘密集结了一千多人,准备元旦那天,刺杀康熙,并在京师举行反清复明大暴动。事情虽然被扑灭,却也搅得北京城人心惶惶。

另一次则是发生在天子脚下的京畿地区。河北总兵蔡禄是郑成功的老部下,投降后被任命为河北总兵。此次,南方烽火遍地,他便准备起兵响应。虽然这次兵变还没有发动就被镇压下去了,但却足以令人心惊。

到康熙十三年四月,整个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福建六省全部落入叛军之手。全国形势异常动荡不安。

偏偏在此时,吴三桂犯了一个绝大的战略错误:他没有乘军事上连连获胜之机,一鼓作气打过长江,直上中原,却在长江边上勒马观望起来。从此,他再也没有能够跨过长江。后世学者谈到这个原因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吴三桂深知自己在长江以北地区名声太糟,担心过江后处境尴尬;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吴三桂担心自己逼得太紧,会断送扣在北京的长子和长孙的性命。因此,他才会放还一直扣押在手中的皇帝特使,让他们带信给康熙皇帝,表示愿意划江而治、“裂土罢兵”。

结果,吴三桂想要保住子孙性命的想法,反而断送了他们的性命。康熙皇帝接到吴三桂的书信后,立即召开会议。他不顾悲痛欲绝的嫡亲姑姑和硕建宁公主的苦苦哀求,决定公开处死自己的姑父和表哥,即吴三桂的长子和长孙,以示决不妥协、不共戴天之决心。

据说,吴三桂得到一子一孙被处死的消息时,正在吃饭。他大惊失色,推翻饭桌叫道:“想不到皇帝小小年纪竟能如此行事!事情无可挽回了!”如今,他只能和小皇帝拼个鱼死网破了。但此时,他已经错过了将战火烧到敌人土地上的最好时机,只能在已经占据的土地上展开殊死战。

对于康熙皇帝来说,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可能是他一生中最为严峻、最为难熬的时光。前一年底,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镇守平凉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加入叛乱,北京侧后翼的战略后方立即呈现不稳态势!更糟的是,偏偏在此时,蒙古察哈尔部的布尔尼趁八旗劲旅南下、京师防卫空虚之机,发动叛乱,帝国真正的战略后方燃起大火。据守台湾的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登陆福建,也加入了战团;甚至有消息说,属国朝鲜也想借此机会复仇雪耻,并且可能已经派出信使前去联络郑经。盛京沈阳和北京城里谣言四起,人心大乱。康熙皇帝陷入焦头烂额的境地。此时,一个措置不当,他不但可能输掉这场战争,届时,就是想退回辽东的深山老林也都由不得他了。

王辅臣有一个外号叫马鹞子,是当时名气极大的一员猛将。他的臂力、武功、马术据说达到了神勇的境界,已经可以和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相媲美,号称勇冠三军,以至于当时没有哪个将军敢于和他对阵。他曾经是吴三桂的部下,深受信任和倚重。

四年前,王辅臣被康熙皇帝调离云南,提升为陕西提督,出镇平凉。在其上任前,康熙皇帝亲手把一支蟠龙豹尾枪赠送给他。这是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留下来一对枪中的一支。康熙皇帝很动感情地对王辅臣说:“这是先帝留给我的,我每次外出必定把它列于马前,以记住父皇的恩德。你是先帝的臣子,我是先帝的儿子,其他的东西都不值得珍视,就把这枪送你一支。你见到这支枪就好像见到了我,我见到留下的一支,就好像见到了你。”当时,王辅臣跪在地上泪流满面,表示将肝脑涂地,报效皇上。如今,就连这样一个人居然也参加了叛乱。

当时,王辅臣的儿子在朝为官。康熙皇帝将其招来,让他回到父亲身边去。康熙皇帝说,他不相信王辅臣会真心背叛,自己对他将一如既往,绝不食言。据说,王辅臣听到儿子转诉了皇帝的话之后,痛哭失声,从此,首鼠两端、进退失据。他接受了吴三桂送来的军饷和封号,却并没有进攻陕西。在拿下战略要地秦州即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之后,毁掉陕甘两省交界处的凤县偏桥,然后,就返回平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