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来了:年轻皇帝的顶层设计(第4/9页)
但是,不管怎样,到康熙亲政之后,昔日开国之功臣,已变成今日国家之大患。三藩问题肯定令玄烨忍无可忍、寝食难安。而吴三桂,于功成名就之后,全无家国之情怀,为一己之念,不惜将刚刚熬过半个世纪战乱、正在医治战争创伤的大半个中国再一次推入战火,就凭这一点,纵然他有千条万条理由,也够得上是百死不足以蔽其辜了。
康熙十二年三月,七十岁的定南王尚可喜上疏康熙皇帝,请求允许他带领一批年老的部下返回辽东老家海城居住,王爵由长子尚之信承袭,继续镇守广东。康熙接到奏疏大喜,立即命令众臣商量处置办法。最后,决定借机撤藩,同意尚可喜归老辽东,并以父在不能由子承袭为由,命令全部撤回。
这个决定做出后,吴三桂与耿精忠也相继上疏,请求撤回安置。吴三桂的一位谋士建议他,不管别人怎么说,决不要自己提出撤藩,免得授人以柄。据说,吴三桂怒吼道:“我就是说了,皇帝也决不敢真撤,我就是要自己提出撤藩,消除他的怀疑。”他可能真的没有想到,刚刚二十岁的康熙皇帝竟然会断然下令,全部撤藩。皇帝的理由是:“吴三桂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现在是撤他要反,不撤他也要反,不如先发制人。”随后,正式下达撤藩令。八月二十四日,派专使前往昆明、广东、福建,命令三藩所有官兵及其家属全部北上,同时,要求各有关部门着手解决安置事宜。
吴三桂可能是在接到皇帝的撤藩诏书后,立即下定了起兵造反的决心。从史料中看,吴三桂下这个决心和他的一个判断有关——大清朝的开国雄杰已经凋零殆尽:多尔衮、多铎病死了,代善、济尔哈朗老死了,阿济格、豪格、苏克萨哈让他们自己杀死了,鳌拜在大墙里面被幽禁死了,文韬武略、运筹帷幄的洪承畴、范文程老病而死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死的死老的老,即便不死,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大约也在和自己想着同一件事情……放眼天下,哪里还有能够抗衡自己的强力人物?
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常年住在北京,其夫人是康熙的姑母和硕建宁公主,实际上等于是人质。吴三桂派人秘密入京,准备接应吴应熊出京。同时,他一边假模假式地和康熙皇帝讨价还价,抱怨中央政府安置自己的土地太少;一边和皇帝特使约定起程时间;一边封锁了云南进出内地的险关要塞,一切人等只许进、不许出,违令者一律就地处死。
十一月二十一日凌晨,吴三桂下令起兵,并杀死誓死不肯参与叛乱的云南巡抚朱国治。这个朱国治曾经在江南为官,素有酷吏之称,名声很糟。此次为吴三桂所杀,遂成就了他的忠义美名。
十二月一日,大清云南同知刘昆当面痛骂吴三桂“在明亡明,事清叛清,两朝乱贼,天地不容”,吴三桂还是率领二十万大军,揭起北伐的叛乱之旗,终于把他自己定格成了一个乱臣贼子的形象,从此,再也没有可能洗脱这个恶名。
二十一天之后,吴三桂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惊。反对撤藩的官员如索额图坚决主张杀死力主撤藩的明珠等人,“以正国法”。明珠等人惶恐无地,不知如何是好。康熙皇帝此时的表现坚定坦荡,极有担当。他对群臣说:“其他人没有罪,这是我的主张。”并说,“我从小就知道,三藩的势焰越来越大,不可不撤。怎么可能因为吴三桂造反就诿过于人呢?”中国历史上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号称明君,却在“七国之乱”时,杀死力主削藩的晁错,从而铸成千古大错。如今只有二十岁的玄烨,具有如此磊落之胸襟,比较起来高下立现,的确是不同凡响。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曾经率领大军打到了南京仪凤门外。当时,玄烨的父亲福临惊惶失措,一度准备放弃北京,退回到山海关外去,受到孝庄皇太后的严词呵责。后来,顺治皇帝又拔剑砍剁御案,准备御驾亲征。当时,顺治皇帝福临已经二十二岁。如今,康熙皇帝面对的局面比当年复杂危急得多,他的表现,也比他的父亲出色得多。
据说,在大军出征的仪式上,康熙皇帝亲自将大军送出西长安门,然后,他立马久久目送,直到大军的背影消失在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