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9/28页)
琦善的妥协并没有换得英国人的理解,然而可悲的是,琦善坚持认为自己的诚意还不够,于是在十一月二十二日(12月15日)又私自答应追加赔偿烟款一百万两。
义律依然不为所动!
义律的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做法,将琦善挤进了死胡同。万般无奈之下,琦善只得上奏道光皇帝,说英国人态度蛮横,张嘴闭嘴就是开战,而自己在广东是没有把握打赢英国人的。如果谈判破裂,后边的事情只怕会更加糟糕,希望皇帝陛下允许赔偿英国人六百万两,并在广州之外,于厦门、福州两处允许通商。
奏疏送到紫禁城,道光皇帝愤怒了!
“愤恨之外!无可再谕!”
据说道光皇帝说这话的时候,嘴角一直在颤抖!
一连十多天,琦善都没有得到皇帝陛下的谕旨,只能继续拖下去。可是英国人却不会跟着琦善的节奏,十二月一日(12月24日),义律向琦善发出了开战通牒,限定四日之内,必须详细答复英国人所提出的条款,如不同意,四天后子夜时分开始发起进攻。
琦善知道这次无论如何是拖不下去了。
没有接到谕旨,并不代表琦善就不能通过其他渠道知道皇帝陛下的态度。当得知皇帝陛下对他十分不满时,琦善终于挺起了腰杆,虽然这与他的一贯作风严重背道而驰,但是出于对个人前途的考虑,琦善硬着头皮复函义律,可以考虑赔款,但要求英国人撤出定海,并坚持不准增开贸易码头。
为此,双方继续争执不下。
在官场上顺风顺水的琦善,没想到有生之年会碰到一群死脑筋的英国人,而且皇帝陛下并不想就此妥协,这让琦善有些骑虎难下,他越来越感觉到这次谈判逐渐偏离了他所能掌控的轨道。问题的关键是,英国人的炮弹或许明天就会落在广东的海滩上,在皇帝还不知道目前形势的情况下,英国人一旦翻脸开战,琦善将会是吃不了兜着走。
经过慎重思考,琦善还是决定继续向上汇报,告诉这位有心成为圣明之君的皇帝,广东这块地盘已经是军情日趋紧迫。
琦善的奏疏让道光皇帝既气愤又无奈,赔偿烟款的事情还没有决定,现在又送来了“军情迫切”的奏折。虽然道光皇帝很想让琦善自己去填这个窟窿,然而作为最高统治者,国家利益的玩笑是万万不能开的。因此道光皇帝在勉强平息了心中的怒火后,立刻采取措施,在广东沿海地区加强了战备。
通过先前多次和英国人拉抽屉式的较量,结合琦善“军情迫切”的奏折来看,道光皇帝似乎明白了,英国人此番前来并不只是要扩大通商那么简单。因此他谕令沿海各省将军督抚,要大力加强防务,加紧操练兵丁,以期有备无患。
英人肆求无厌,难以理喻,匪特地方不能给与尺寸贸易,即烟价亦不可允给分毫,今绝其冀幸,必生觊觎。
看这道谕旨,道光皇帝对英国人的情绪可谓是一次大爆发。皇帝陛下对英国蛮夷已经不抱任何希望,接下来便是做好开战的准备。然而身在广东前线的琦善做好应战准备了吗?
答案是:没有!
琦善与英国人谈判,从来不与广东的地方官进行商议,凡事都是自己独断专行。当然谈判这件事,琦善这么做倒还说得过去,毕竟是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然而对于防务问题,琦善也是独断专行,这显然就是不自量力了。他甚至将道光皇帝的谕旨也压了下来,不让其他官员知道。例如广东巡抚怡良和广州将军阿精阿,直到转年三月才知道皇帝谕令琦善要加强广东防务的事情。
可以说当时对待英国人的态度,道光皇帝和琦善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总的来说,鸦片战争正式爆发前,大清帝国在对英事务中,犹如一盘散沙。皇帝的指令得不到认真贯彻,包括琦善在内的诸多大臣,谁也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因此对外事务只能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反观英国人,从本国政府决定对华采取武力措施之后,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而且从整个过程来看,英国人可谓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
这一点从义律接下来使用的手段便可以看出来。
8. 义律的以和掩战
对于道光皇帝加强广东防务的谕令,琦善并未认真执行。但是英国人从琦善妥协的态度中,似乎揣摩出了大清帝国的高层们思想并不统一,因此以义律为代表的英国将领们经过慎重研究,决定为了尽快达到本次谈判的目的,除了在谈判桌上与琦善唇枪舌剑之外,还要在战场上教训一下大清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