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17/28页)

事实上,这正是琦善想要的结果。

琦善身为直隶总督,最害怕在自己的辖地开启战端,因为一旦开战,无论自己多么尽心尽力应对,皇帝陛下都免不了会给自己扣上一顶处置洋务不力的罪名。现在皇帝陛下要自己稳住英国人,而且看起来对林则徐的信任态度有所改变,对于琦善而言,接下来自己将会有发挥的空间。

“只要撤销林则徐等人的职务,给予一定的惩罚,就可以使英国人满意地退兵。”在得到皇帝陛下让自己稳住英国人的诏令后,琦善终于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

我们找不到任何史料可以证明,琦善如此不遗余力地在道光皇帝面前诋毁林则徐,是因为两个人在官场上是政敌。琦善这种做法是一种典型的规避风险的行为,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这倒是符合中国传统官场的一贯作风。但是从当时中英两国的军力对比角度,以及先前已经成为各种事实的态势来看,琦善主和并非完全错误。今天我们骂琦善是卖国贼,只是源于因为他的建议,使得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被道光皇帝责罚,然而一个国家的政治事件,是不能完全站在道德角度立场去评判的。

琦善建议处理林则徐的意见,让身处慌乱之中的道光皇帝似乎找到了一盏明灯。站在只求“太平管治”角度的道光皇帝觉得,如果处理了林则徐就可以让英国人退兵的话,代价不算太大,因此听从了琦善的建议。

七月二十二日(8月19日),道光皇帝发布谕旨,罪责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在广东禁烟措置失当,办理不善。次日,琦善奉道光皇帝谕旨,让懿律带领英国军舰退回广东,承诺只要退回广东一切都好商量。可是英国人不为所动,依旧盘踞在天津海域附近,并不时地张扬武力,逼迫清政府必须同意他们提出的四项要求。

英国人不按常理出牌,使得道光皇帝很是无奈。然而英国人此时还没有想攻打天津,甚至对于能否打下天津心中也并没底。在他们看来,决定下一步行动的是道光皇帝的态度,现在这位皇帝告诉他们只要退回广东一切都好商量,这种态度充分暴露了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心虚状态,而背后隐藏的则是军事实力的虚弱,这一点英国人看得十分明白。

所以英国人决定再赌一把,他们坚决不离开天津海域,看看接下来道光皇帝会如何应对。

事实证明,英国人等来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八月四日(8月30日),作为皇帝的全权代表,琦善来到大沽口与英国人展开谈判。

今天回首那段历史时,我们对琦善的印象大部分是停留在奸恶小人这个层面,可据正史记载,当时在外国人眼中,琦善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学者型官员,当然也是一位善于斤斤计较的官员。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琦善是一个和林则徐一样意识到大清帝国面临种种危机的官员。当上能和皇帝说上话的官之后,他力争让皇帝明白已经不能再将英国当作蛮夷看待。

在那个中国对世界还是一片模糊的时代,琦善虽然对世界形势也只是表面上的认知,但他想到了必须要以某种方式,迫使英国人重新回到一种稍微新颖而不是按常规形成的外夷管理制度中去。事实上琦善的这种想法在二十多年后终于实现,那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诞生了。

琦善在大沽口海滩的帐篷里,与英国人唇枪舌剑地谈判了两天,最终的结果是,懿律告诉琦善,如果想让他们掉头返回广东,清政府必须同意偿还鸦片烟价以及接受所有提出的条款。如果条款不被接受,那么停在天津海域的英国军舰将遵照本国政府的训令,对清政府实施军事打击。而且,琦善要在六日内给予答复。

事实上,早在琦善接到道光皇帝让英国人退回广东的谕旨后,身处战争一触即发的辖地之内,琦善并没有一味地妥协。作为封疆大吏,琦善面对英国人时还是适度地保持了尊严。七月二十三日(8月20日),琦善两次发出照会,向英方重申鸦片本是清政府的违禁物而且已经烧毁,本国皇帝陛下是断然不能允许偿还的。琦善警告英国人,自己已经开始在沿海地带加强战备,如果英方贸然开战,英国军队远道而来势单力薄,大清方面则是以逸待劳,对英方极为不利,希望懿律能够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