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20/28页)

英国人的第一个目标是虎门。之所以要将这里作为首要攻击目标,除了先前英国人在这里进行了无数次的侦察和了解之外,还因为虎门对于他们而言,具有十足的象征意义—英国人是在虎门跌倒的,就要在虎门重新站起来。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清晨,没有任何征兆,英国人突然派兵对虎门要塞区的沙角、大角炮台发动攻击。

一千五百名英军在伯麦的带领下兵分两路,一路进攻大角炮台,一路进攻沙角炮台。除了纯种的英国士兵之外,另有临时召集的游民两千多人,因此进攻人数多达三千余人。英军从穿鼻湾迅速登岸,用竹梯从后山偷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大角炮台。

守卫大角炮台的清军将领是千总黎志安,这位性格刚毅的将军,看到英国人攻上来后,脱下自己的官服,不顾严寒赤裸着上身,挥舞着战刀指挥士兵抵抗英军的进攻。

英军的炮火十分猛烈,战斗中炮台前方的防护墙有很多处被英军炮火轰塌,炮台附近的火药库也中炮起火,殃及清军营房十余间。英军在炮火的掩护下,从轰塌的护墙缺口处冲入炮台,黎志安虽然身上多处受伤,但为了不使炮台被敌军利用,在炮台即将陷落之际,黎忍痛督领士兵将炮台上尚未受到损坏的十四门大炮全部推入海内,然后带领士兵冲出重围。大角炮台后被英军占领。

大角炮台位于虎门口东侧的大角山上,而沙角炮台则位于西侧的沙角山上。大角炮台的陷落,使得与之对应的沙角炮台成为一座孤悬的堡垒。英军从穿鼻湾登陆后,在进攻大角炮台的同时,另一部分绕至沙角炮台侧后方,占据制高点安放大炮,对沙角炮台进行猛烈的俯射。

当时驻守炮台西侧的惠州兵虽然伤亡惨重,但仍然坚守炮台大门,尽全力阻止英军的进攻。不过英国人早已做足了准备,他们让那些游民诈称陈连升将军来了,骗得守军将领张青麟开启了炮台大门。门刚开启,张青麟便被英军士兵一枪打死。

英国人之所以要说出陈连升的名字,是因为他在当地军中具有崇高的威望。

陈连升,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因累计诸多战功,进封城营参将,在鸦片战争的三场前哨战中因作战英勇,晋升为三江协调副将,调守沙角炮台。当时陈连升自带家乡湖北的三江兵驻守炮台东侧,惠州当地兵驻守炮台西侧。琦善到达广东后,主张妥协政策,所以撤除了防务,使大角、沙角炮台的防御能力大大下降。道光皇帝下达加强防务的谕旨后,陈连升率领六百名士兵加强了两座炮台的防御力量。

大角炮台之所以这么快就被英军占领,与琦善的撤销防务有直接关系。然而即使这样,与之处境相同的沙角炮台抵抗英军的进攻依旧顽强。

张青麟死后,英军涌入炮台大门,与驻守的清军展开混战。最终清军寡不敌众,英军成功占领炮台西侧,并从两个方向迅速向陈连升驻守的炮台东侧进攻,致使陈连升腹背受敌。

英军在强攻炮台的同时,为了切断沙角炮台的清军与其他炮台的海上联系和退路,又派兵绕至三门口,放火烧毁了广东水师的船只,因此陈连升在沙角炮台已经算是孤军。

即使成为孤军,刚毅的陈连升也没有退缩,他率领六百名官兵同五倍以上的英军作战。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下午三时,守台清军已经是弹尽粮绝,而且伤亡人数持续攀升,陈连升看到一具又一具尸体横陈在面前,犹豫再三之后,决定让其子陈鹏举携带印信等物离开炮台,可是陈鹏举却决心和父亲坚守到底,与炮台共存亡。

战斗依然在继续,英军凭借火炮的掩护,源源不断地涌进炮台,而且占据了有利地形,意图掐断陈连升父子的退路。而陈连升则临危不惧,指挥剩下为数不多的守军与英军展开白刃战。一颗炮弹突然打过来,陈连升不幸中炮身亡,其子陈鹏举接过父亲的指挥大旗,继续率众与敌拼杀,最终力竭身亡。据说陈连升父子阵亡后,愤恨的英军士兵几乎将这对父子的尸体砍成肉酱,场面极其血腥惨烈。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却依然慷慨而行,一般来说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钝、不自量力等。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