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争已不可避免(第21/28页)
大角、沙角炮台之战,是义律利用谈判之时、琦善撤防无备的情况下,发动的突然袭击。这是英国人为了增强在谈判桌上的底气的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事—如果清政府继续讨价还价,他们可以利用沙角、大角炮台为依托,继续向腹地进攻。
大角和沙角炮台的陷落,使得英军打开了进攻虎门的门户。道光皇帝得到奏报后,作为一国之君,当然不能容忍英夷在天朝的土地上任意撒野,因此在给琦善的谕旨中明确指出,必须对英国人进行大力剿除。
然而这封谕旨也只能突显皇帝陛下个人的决心,目前的局势下,对广东前方的事务起不到任何作用。本就主张绥靖政策的琦善,看到英国人已经亮出了獠牙,意识到如果找不到加紧议和的方法,未来的局势只能是越来越糟,因此道光皇帝的剿除英夷的谕旨,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在攻陷大角和沙角之后,英国人的大炮虽然惊醒了道光皇帝,也吓住了琦善,但不能否认的是,大清帝国的高层们依旧没有真正了解义律的真正企图,所玩弄手段的目的何在。例如在英军进攻大角炮台的两天后,琦善还照会义律,幼稚地问对方为什么不宣而战。义律在回文中毫不掩饰地讲明,侵占炮台是为了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同意他们提出的条件,如果不答应就会继续用兵。然而琦善认为这不过是英国人耀武扬威的本性展露而已。
搞不清对手的战略意图,甚至像鸵鸟一样将脑袋埋在沙土里,甘愿自欺欺人,这对于大清帝国来讲,是最致命的问题。这也导致了未来广东的局势,注定向着不利于大清帝国的方向急速发展而去。
对于义律而言,现在他可以底气十足地谋划接下来的步骤。在他看来,琦善或许学问不小,然而处理洋务问题俨然小学生水平,甚至没有林则徐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这样的对手堪称昏庸与愚蠢,因此在武力逼迫之后,义律决定采取更加蛮横的方法。当然,这一次除了动武之外,还有外交欺骗。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41年1月16日),义律在给琦善的照会文件中直接提出,如果清政府答应以香港岛为英军寄居之所,英国政府就将定海、沙角等地归还清政府,并提出写成条约,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可是还没等琦善回复,义律就单方面发表公告,谎称与清政府钦差大臣签订了初步协定,即所谓的“穿鼻协定”,而后又强行占领香港岛。义律的这“三板斧”行为,顿时让琦善慌了手脚。琦善当即向义律严正声明,所谓通商和寄居香港两件事,必须得到皇帝陛下的批准后方能答应,英方这种行为,是没有诚信的。
事实上,琦善的慌乱并不是因为英国人的三板斧。广东天高皇帝远,与京城之间的沟通联络需要很久的时间,琦善在广东的所作所为,传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帝陛下那里时,难免被歪曲,更何况京城里还有那些并不省事的言官。
琦善担心英国人单方面发布割让香港的消息,会让皇帝陛下误解成自己可能与英国人私下有某种交易。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加之在英国人逼迫更加严重的形势下,为了向皇帝陛下表白自己,同时也为了规避接下来有可能存在的战争风险,琦善在与英国人严正交涉之后,立即向道光皇帝奏报说,广东地区民情不坚、兵力不足、地势无险可守,一旦开战必不能取胜,不如暂时对英夷采取“羁縻”之策,日后再行剿除。
琦善的奏报,等于向皇帝公开了自己的妥协政策,他希望皇帝陛下能够理解自己的苦心。然而,他显然忽略了,他在奏报中所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此前林则徐总理广东事务时,情况却大不一样?
琦善没有想到的事情,道光皇帝可想到了,这一点在他回复琦善的谕旨中就可以看出来:
览奏曷胜愤懑,不料琦善怯懦无能,一至于此。英逆两次在浙江、广东肆虐,攻占县城炮台,伤我镇将大员,荼毒生灵,惊扰郡邑,大逆不道,复载难容……即使真能退地,亦只复我故土,其被害之官弁,罹难之人民,切齿同仇……若不痛加剿洗,何以伸天讨而示国威……(琦善)屡奉谕旨,不准收受夷书……是何诚心,着革去大学士,拔去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