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德美誉(第5/20页)
一次,友人与陈寔约定出行,时至而不达。于是,陈寔先走了。友人后至,便怒了,在车上,责问陈纪:“你父亲怎么这样呢?!真不是人啊,竟然先走了,何谈高德?”
七岁的陈纪正在门口玩耍,抬头看了看父亲的这位友人,然后站起身,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大惭,下车要摸陈纪的手示好,后者入门而去,头也不回。
为人在世,诚信为本,要么别说,既然说了,就要做到。方正严格的陈寔待友不至,毅然而行,绝对没有再等几分钟的意思。
友人到后,本无礼在先,反而倒打一耙,终被陈纪一通数落。
此前,陈纪并无准备。父亲的友人发难后,聪慧的他从容应对,所道之语铿锵有力,字字千钧,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再说陈寔,现在他带着孩子们已赶到荀家。
荀淑的一个儿子已在门口等候多时。陈寔一行人进院,荀淑迎上前,两位老爷子热情拥抱,携手入厅堂。
饭菜都准备好了。
酒席间,荀家的一个儿子斟酒,另外六个儿子依次上菜,孙子还小,坐在爷爷膝前。荀家这个孙子后来可不得了——荀彧荀文若!
当然,陈寔带来的孙子也不含糊。
那个叫长文的,就是陈群。
陈群在曹孟德时代虽比不上荀彧,但到曹丕时代就厉害了,成为魏国重臣,录尚书事,内阁首相式的人物。最重要的,他是魏晋九品中正选官制的制定者。
回头看两家的欢宴。
无论如何,这是中古时代一次群星荟萃的饭局。
没人知道他们具体聊了些什么。但是,有一点可以断定:当时两家其乐融融,特别和谐。
陈、荀两家都是颍川巨擘,天下名门,无人不知。这一聚,颍川贤达,一半已在席间。
曹芳为帝的年代,有人把两家的人物进行比对:“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谌,荀爽方陈纪,荀彧方陈群,荀顗方陈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瓒方王敦,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遐方王导,裴方王戎,裴邈方王玄。”
颍川陈、荀和琅邪(即琅琊,下同)王、闻喜裴,当是东汉末年到西晋时的四大世家。
如果做个比较的话,荀家的全盛期要比陈家长。
陈家全盛于东汉末年到曹魏时代,荀家则全盛于东汉末到西晋时代。
至于琅邪王家,全盛于西晋到东晋南朝时代。相比之下,由魏至唐无所衰落的裴家兴盛期最长,该家族有超过六百人被载入“二十四史”,出宰相五十九人,大将军五十九人,尚书、侍郎、常侍、御史级别的一百二十五人,刺史、太守级别的二百八十八人。这个记录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可以打破。
不过,这个夜晚是属于陈、荀两家的。
据说,当晚,在京城洛阳,值班的太史官倚着白玉栏杆观察天象,看到一大堆星星闪烁,于是在记录中写下这样一句话:“看来,有德的贤人往东边聚集去啦!”这说的就是陈、荀两家的夜宴吧。
汝南与颍川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袁阆,字奉高,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资格很老,因为连陈蕃都曾受到他的推荐。不过,在名士社交网络中,他又屡屡被别人打击。
有一次,陈留士人边让(以善辩著称,杨修、祢衡一样的人物,后为曹操所杀)去拜见袁阆。当时,袁刚上任陈留太守。
袁阆问:“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但许由脸上毫无愧色。现在,你为什么衣裳颠倒、举止失措呢?”
边让答:“您刚刚到任,德行还没清楚地显现,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
显然,边让讽刺了袁阆。而这一次,打击袁阆的是荀慈明,即荀淑之子荀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