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德美誉(第4/20页)

最初的名族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东汉朝廷上的“清流”在与宦官的较量中失败了。但是,地方上的那些名族却没有消沉下去。

除百年积累的名望外,最关键的是:世家大族们精通儒家经史典籍并掌握着解释权(家学),保持父子兄弟累代相传的道德和家族的风格传统(家风)。凭借着深厚的家风家学,他们让“士”的分量越来越重,最终开辟了由东汉末年到唐朝末年的七百年士族政治之路。

名士家族的家风家学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士族赢得包括皇帝在内的全社会尊敬的重要原因。唐朝初年,崔、卢、郑、李为什么在没有高官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全国四大高门?就是因为绵延不断的家风和家学使他们在社会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先说本条中的陈太丘,即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

汉末魏晋时的河南颍川,可谓真正的人杰地灵。颍川陈寔,则是东汉后期一个士人的典型。这种典型说的是,他官职虽很小,但由于具有高德,所以名声极大,与同在颍川郡的名士钟皓、荀淑、韩韶合称“颍川四长”。

生活在桓灵时代的陈寔,小时候就非常爱学习,后被县里推荐到洛阳太学读书。学成后,他回家乡当了亭长。不久后,被提拔到山西闻喜做官,干了一段时间又调回河南,出任太丘即河南永城的主官,大家敬称为陈太丘。

世间万象纷繁,有以才服人的,有以色服人的,陈寔不然,他以德服人。

有一年,闹饥荒,有盗贼潜入陈家,藏在了梁上。陈寔发现后,没叫人捉盗,而是喊来子孙,说:“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意思是,一个人,怎么可以不奋发努力呢?做过错事的人,未必本性就是恶的,只是平时习惯不好,以致最后走上邪路,说的就是梁上那位吧。

盗贼听后,惭愧下地。

陈寔叫人取绢两匹,送给那盗贼:“去吧,不要再犯。”

这当然是一段佳话了。

陈寔为官廉洁清明,深受百姓爱戴,被推为一代楷模。

第一次“党锢之祸”后,朝野上下士人多被株连,陈寔也未能幸免,回乡闲居。党锢解除后,陈太丘屡征不起。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八十三岁时,病逝于家中。

前来参加祭奠的有多少人呢?超过三万!

这个记录,前人所不具,后人也难以超越。

陈寔生前以清高的品格和超拔的德行著称,但却做过一件叫人迷惑的事。

史上记载:“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及后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

说的是,专权的宦官张让也是颍川人,其父死后归葬故里,颍川名士都嫌张让的恶名,没人去吊唁。陈寔不然,孤身前往。张让当然很感动。再后来,宦官再次迫害清流官员即所谓“党人”时,陈寔无恙。

非议立即就产生了:高德陈寔,为什么前去吊唁,是因为害怕恶宦吗?

其实不然。

在陈寔看来,可以厌恶张让,但不可波及张父。否则,就是心有杂念,而非真正的清澈之人。

再说荀朗陵。

荀朗陵就是荀淑,也是颍川人,荀子的后代,曾在朗陵即现在河南确山做过事,故有此之称,也以德行著称于世。他有八个孩子,因教子有方,个个都很有出息,人称“八龙”。其中一个,更是大名鼎鼎。谁呢?一会儿再说。

陈、荀故交,后者多次带孩子去陈家做客,这次则是陈寔带着子孙东行回访。

这天傍晚,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着东汉的大地。字元方的陈纪赶着马车,字季方的陈谌拿着父亲的拐杖跟在车后,车上坐着陈寔和他的孙子,也就是陈纪的儿子长文。

陈寔有六子,陈纪和陈谌最贤,前者聪慧,后者敦厚。这次去拜访老友,陈寔带的就是这两个儿子。二陈相比,又以陈纪最佳。关于陈纪,他小时候,有个著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