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奠基人(第5/11页)
后边远远的传来了奚长的声音:“一会前进,一会后退,这都是战场上的常事。现在大军依然完整,胜负未分,陛下如今离开大军,想要跑哪去呢?陛下的马蹄只要一动,人心就会立刻慌乱,再难振作,务请陛下赶快回马,安定人心!”
武卫将军张常山看到高纬突然就骑马狂奔,赶紧一路狂追,终于追到,于是劝道:“军队已经集结,没有受到损害,围城部队仍在原地驻扎,没有受到影响,陛下请回!如果陛下不信,可以请宦官前去核实!”
大将们都这么说,高纬也有些心动,正要采纳建议,此时骆提婆拉了一下高纬的手肘,警告道:“这话很难相信啊!”
高纬此时恍然大悟,对啊,这要是军队真败了,到时候想逃都没地儿逃去,他这千金之躯,岂能冒如此风险?赶紧的,安全第一啊!于是高纬不再理会将军们的劝说,带着冯小怜,自顾自的向北遁逃。
联想到高纬前一秒钟还有不当孬种的觉悟,下一秒却又想着安全第一,后世的读者们,大家是不是已经无语凝噎了呢?
其实,最无语凝噎的不是后世的读者,而是北齐那些战场的将士啊,眼看高纬自顾自就溜了,他们还有什么情绪打下去呢?于是北齐大军瞬间崩溃,北周军一路掩杀,斩杀一万,北齐军一路丢盔卸甲,数百里之内,北齐军的军事物资堆积如山。只有一个人的军队完好无损——高延宗。
高纬一路奔命,奔到了洪洞(就是京剧名段《苏三起解》中“苏三离了洪洞县”的洪洞),好容易坐下来缓口气,而冯小怜女士也能对着镜子补个妆,摆几个pose,忽然之间,后面人声嘈杂,有人高喊:“周军来啦!”这还了得?高纬此时喘息未定,冯小怜也是补妆未完,但顾不得这许多了,赶紧继续溜。
这溜来溜去的,其实打乱了高纬的既定部署。高纬一开始的计划,如果搞定了平阳城呢,就要对外宣称,这是冯小怜的功劳,然后就要以此为由,把她立为皇后,为此,高纬还早做准备,派太监们去晋阳订做了皇后专用仪仗——万事俱备,就只欠东风了。当然,这个东风被高纬和冯小怜活生生吹成了西风,如今这计划也差不多破产了——之所以说是差不多,是因为高纬主意已定,哪怕拿不下平阳城,也是一定要册封冯小怜为后的了。
于是,溜到一半,一看四下无人,没有追兵,高纬拉住了缰绳,下了马,然后让太监把皇后专用服装取出,令冯小怜穿上,然后呢?废话,继续溜啊!
哦,这感天动地的爱情啊!
十二月七日,也就是北周大军在平阳城外集结后的第二天,宇文邕进了平阳城,看到了为帝国肝脑涂地的梁士彦,梁士彦激动的拉住了宇文邕的胡须,泪流满面,一边抽泣一边说:“我差点见不着陛下了!”宇文邕见此,也不禁流下热泪。
哦,这感天动地的君臣之情啊!
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北周大军来来回回,已经走了三趟,连口气都来不及喘;而平阳城内的守军,在接连顶住北齐大军的围攻后,也是精疲力竭;宇文邕见此,当时便想撤退。
此时,梁士彦拉住了宇文邕的马头,劝他一鼓作气,灭亡北齐。
宇文邕这才打消了原意,决心亲自带军追击北齐残军,并令梁士彦继续镇守平阳;北周将领们接连请求西返,都被宇文邕严词呵斥。
十二月九日,宇文邕大军追至汾水关。
此时,高纬也终于逃到了晋阳。然后,手足无措不知何去何从的高纬问手下,怎么办呢?大臣们纷纷回答:“减除田赋捐税,免除苦差徭役,用以安定民心。而后集结残兵败将,顿兵城下,跟北周决战!”
前半句话,高纬不甘心,但估计一番思想斗争后能接受,但后半句话,则是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了——真要抵抗,当日在平阳城下就抵抗了,何以跑到晋阳再来抵抗?安全第一嘛!没错,安全第一!怎样最安全?溜号最安全!
高纬于是决定,将高延宗和高孝珩留在晋阳继续抵抗,他自己逃去北朔州,如果还是不行——那就投奔突厥算了!此话一出,当然一片反对之声——反对也没用,高纬要逃,八匹马也拉不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