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虎牢关之战(第5/10页)

其实,在李世民的心中,本不想与窦建德为敌,毕竟以一敌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赌钱赌输了可以还钱,但战争一旦赌输了,那没的可是性命,李世民即使再能打,心里肯定也是没底。

所以,挟着这次伏击战的余威,李世民给窦建德修书一封,目的是想劝他退兵。正所谓:打个耳光,再来个蜜枣。

窦建德接到李世民的信后,第一反应是大吃一惊,他实在没有想到,李世民会以这么快的速度,赶到虎牢关。首度交锋,就被人家打了个伏击,窦建德郁闷到了极点,这封书信在他看来,与其说是劝他退兵,不如说是挑衅!

毕竟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一样,事实上,李世民的这封信,客观上倒是激起了窦建德的斗志。

李世民!拿我当猴耍啊!当初,我让你退兵,你是个什么反应?现在要我退?

不退!坚决不退!

决策

窦建德此次大张旗鼓地前来,当然不想就这么灰溜溜地退回去,即使要退,也应该打个胜仗,赚足面子再退回去。但是事与愿违,四月三十日,即上次伏击战败之后,窦建德再一次失利。

这一次,李世民派遣王君廓,出其不意地端了夏军的运粮队,俘获了夏军将领张青特。

这次失利的打击对于夏军来讲,比上一次伏击战失利的打击还要大,伏击战最多死几个人,对于没参加的人来讲,属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让人家端了运粮队,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没有粮食吃,难道大家一起饿死在虎牢关不成?

鬼才知道,李世民究竟以后还会端掉几个运粮队。于是,在夏军内部,开始出现了“撤兵”的声音。不过,夏军喊的“撤兵”和当初唐军喊“撤兵”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唐军当初是因为死伤太重,而这一次夏军是因为很多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在前边我们曾经分析过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目前在夏军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还是那句话,归根到底是因为夏军的成分都是农民。

刚刚打败孟海公,俘获了大量的土地和金银财宝,在夏军看来,俘获的这些东西远比发展势力重要,史书记载:“建德数不利,人情危骇,将帅已下破孟海公,皆有所获,思归洺州。”

在我看来,“人情危骇”纯粹是扯淡,心里惦记着如何挥霍金银财宝才是真的。

当然,窦建德是绝对不想回去的,现在金银财宝对于他来讲简直如粪土一般,他要的是一统天下,要的是万人敬仰。可惜的是,领导与下属终究是一对矛盾体,对于下属的要求,窦建德必须要有所考虑,但是这场仗也必须要打下去。

问题的焦点出来了:如何尽快结束这场战斗,让大家回去享受一下。

开会!集思广益。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上,集体的力量有时也是没用的。

第一个站出来发言的是参谋凌敬。

“皇上!微臣认为这场仗必须要打下去,当然也要尽快结束它,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率大军避开虎牢关,攻取怀州、汉阳等地,然后翻越太行山,攻打李渊的老家山西,然后再拿下壶口、蒲津等地,直接威逼长安。到时李渊肯定撤回围攻洛阳的唐军进行自救,那洛阳不就解围了吗?此乃围魏救赵之策也!”

凌敬这么说,相信他一定没到过太行山。水源如何解决?粮食如何供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凌敬的建议,理论上100分,实践起来绝对不及格。所以,凌敬刚一说完,就遭到了诸多人的反对。

“翻越太行山?你知道太行山多高吗?你知道翻越过去要用多长时间吗?”

“是啊!你能保证一定能打下怀州、汉阳吗?”

“你以为到了山西,人家唐军就没有抵抗了吗?”

“请问凌大人,如果唐军知道我们要翻越太行山,在山下设下伏兵,我们该往何处去?”

……

一系列的问话,让凌敬哑口无言。

书生最擅长的还是做学问,打仗这种玩命的事,还是尽量不要参与的好。

众人的问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真的认为他们是在替整个夏军考虑,那可是大错特错。他们考虑的还是自身利益。

真要是按照凌敬的建议去做,这些将领当然会是首当其冲的实践者,巍巍太行山什么时候才能翻过去?你出主意,我们干活,拿我们当白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