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虎牢关之战(第6/10页)

坦白地讲,在听完凌敬的建议后,窦建德很是兴奋了一阵,但是众人的反对瞬间又将他的热情浇灭。

窦建德开始犹豫了。是翻越太行山还是坚持攻打虎牢关,这是个问题。左右权衡,他忽然想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在翻越太行山的过程中,洛阳被攻陷了怎么办?

是啊!如果王世充完蛋了,那翻越太行山又有什么意义呢?坚持攻打虎牢关,说不定还能擒获李世民。

对!就这么定!

“传我命令!大军尽快休整,近日攻打虎牢关!”

业余的军队

窦建德在寻找李世民的破绽,伺机发动总攻。李世民也在注视夏军的动向,寻找有利战机。双方陷入了僵局。

这是谁也不希望出现的局面。谁都希望对方率先出现破绽,当然,谁也都努力经营着自己的阵地,至少不被对手抓住漏洞。可惜,这个世界上,实在没有完美的事。

唐军首先出现了破绽。李世民所带来的都是骑兵,而骑兵主要的供给就是马匹的草料,由于陷入了僵局,马匹的草料开始出现短缺。

人要吃饭!马要吃草!

唐军的优势在于骑兵,而马匹一旦断了草料,那就只能是骑兵改步兵,同时也就意味着唐军失去了自身的优势。不过,马匹所需要的草料可以就地取材,也就是说找一块草地,让马吃个饱。

当时在虎牢关的黄河以北,有大片的草地,于是李世民决定在黄河以北将马放出去,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牧马。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唐军牧马的消息,很快被窦建德所掌握,在窦建德看来,这是打败唐军的绝好机会。他决定利用唐军牧马的机会,给唐军以致命的打击。

窦建德的确抓住了唐军的死穴,表面看起来,窦建德似乎为李世民张开了一个大口袋,而李世民正在一步步地往里钻。事实上,正好相反。

就在窦建德刚刚拍板制定了本次作战计划,没过多长时间,一封绝密情报就摆在了李世民的面前。其内容是:唐军牧马时,夏军即偷袭。

记得二战时,美军之所以能够成功击落山本五十六的座机靠的就是出色的情报工作,可见无论什么时代的战争,决定其最终结果的,除了实力、运气等诸多因素之外,情报工作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李世民的情报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所以这一次唐军又掌握了主动权。窦建德的主动出击,在李世民看来,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的机会。那就将计就计。

五月二十七日,李世民率领骑兵北出虎牢关,渡过黄河,在广武山下开始牧马,这一切自然没有瞒过窦建德的眼睛。当晚,李世民返回了虎牢关,临走前,他留下了一千匹战马在广武山下。

请注意:就是这一千匹战马彻底迷惑了窦建德。

很长时间以来,窦建德一直忌惮李世民的骑兵,现在他看到唐军的所有马匹都在广武山下,那虎牢关中必定没有骑兵,这实在是个发动总攻的好机会。窦建德的情报工作再一次出现了失误。

第二天,窦建德决定,对虎牢关发动总攻。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虽然没有史料证明窦建德出动了全部军队,但至少人数是庞大的。据史料记载:北距大河(黄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亘二十里,鼓行而进!

壮观!实在是壮观!

在壮观的背后,其实表现了窦建德决战的信心。窦建德的信心是百倍的,但是当他布好阵后,他忽然发现,唐军阵营一片寂静。

为什么?唐军的阵营为什么一点反应都没有?窦建德开始纳闷。难道有埋伏?“传我将令,暂停前进,静观其变!”在没有摸清虚实之前,为了稳妥起见,窦建德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沿汜水河岸驻扎。

在我看来,这固然是个稳妥的决策,同时也是个贻误战机的决策。事实上,窦建德顾忌唐军有埋伏,唐军也同样心虚。

将近十万人敲锣打鼓地向自己阵地走来,这么庞大的阵容,换了谁都会有些胆怯,唐军阵营没有动静,是因为唐军将领们都看傻了眼。但是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当夏军在汜水河边停止驻扎后,李世民带着几个随从登上高丘,开始观察夏军的虚实。作为一个久经沙场,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优秀将领,李世民在观察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夏军存在着相当多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