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各不相让(第5/14页)

窦建德的判断是准确的。五天后,传来消息,高士达兵败被杀。

有句话叫: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狂妄害死人啊!

不过义军损失了高士达,隋军也损失了郭绚,到目前为止,双方战成一比一。接下来,这场球双方该怎么踢呢?

杨义臣由于刚刚扳平了比分,士气正旺,肯定会全力进攻,力争拿下窦建德。而窦建德的策略是稳固防守,伺机反击。但是由于窦建德的起义军与隋军相比,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作战经验上,都落后一大截,民兵组织对抗政府的正规军,还真够呛。

窦建德防守反击的策略,很快就泡汤了。当杨义臣追到北薄垒的时候,守兵闻高士达战死,全都一哄而散。

既然打不过人家,那就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战死疆场,另一种就是主动逃跑。

窦建德寡不敌众,不能再战,只得率百余人突围而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胡汉三,还会回来的。

我在这里要声明一点,窦建德虽然战败逃跑了,但绝不是溃退,而是撤退。溃退和撤退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溃退的表现形式是漫无目的地逃跑,只要能保住性命,跑到天涯海角我也要跑。而撤退的表现形式是有组织有目的地逃跑,保存有生力量,寻求东山再起。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不仅在进攻时能表现出来,在打了败仗逃跑时也能表现出来。毕竟,没有常胜将军。

窦建德就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逃跑的目的地是饶阳(今属河北),因为那里隋军守卫力量很薄弱。那就搂草打兔子,占领饶阳。

窦建德的运气也是很不错的。杨义臣见高士达已死,并没有将窦建德放在心上,所以没有穷追猛打,领兵而回。不久后,他会为自己的这个决定而抱恨终身。

窦建德终于能够喘口气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清点一下还剩多少兄弟,大家吃个饱饭,研究下一步怎么办。看着兄弟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窦建德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兄弟们跟着我出生入死,其实都是为了活下去,但是现在……如何才能使兄弟们继续有信心地跟随我呢?要知道他们跟着我,等于是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啊。他们要是还在家里耕田、种地,他们可能会过得很踏实。不行,我一定要让他们重拾信心,让他们不后悔跟着我窦建德。

随后,窦建德做了三件事:为高士达发丧;招集亡卒;争取隋朝官吏的归附。

做人要厚道,仁者得人心。

没过多久,窦建德的军威得以重振,并且很快发展到十几万人。

大业十三年(617)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建立政权,称长乐王。

关于窦建德的故事,我们先讲到这里,在后边这位猛男还会和李渊一较高低,我们以后再说。

在隋末的历史舞台上,猛男级别的人物数不胜数。

在介绍了李猛男和窦猛男之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位猛男。

这位猛男我认为他是所有的反隋势力中,最有实力与李渊掰手腕的人,可是最后由于策略不当,最终被李渊毒杀,其结局很是令人惋惜。

好了,不说这么多了,他就是杜伏威。

杜伏威

杜伏威,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相公庄镇河滩村人。

在前边,我们介绍过,隋末各路农民起义中,势力最大的有三家,第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第二是河北的窦建德;第三就是杜伏威。

与前两人相比,杜伏威的出身最为贫苦。翟让虽然是农民,但是好歹曾经做过公务员工作,李密是世袭的蒲山公,窦建德也算是个小土豪,杜伏威不同,他无财无势,是彻底的贫农出身。所以他来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份职业就是待业,因为他的家里实在太穷。

他与临济牧羊人辅公祏结为生死之交,辅公祏多次偷姑姑家的羊接济他,可以说要是没有辅公祏的帮助,杜伏威早就饿死了。

不过通过辅公祏源源不断地接济杜伏威这件事,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杜伏威是很有人格魅力的,要不然谁会愿意不断地偷东西去帮助他;第二可以看出辅公祏也是个穷人,辅公祏要是个款爷,还用去偷羊?

杜伏威很感激辅公祏的帮助,虽然明知道这是接纳贼赃,但是没有饭吃的感觉实在难受,也就接受了,随后两个人结为了刎颈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