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各不相让(第3/14页)

有一次几个盗贼在晚上去他家抢劫,窦建德站在门边,等到盗贼进屋后,他充分展现出猛男的气质,一口气打死了三个人,其余的盗贼吓得不敢再进。盗贼只好请求将三人的尸首要回,窦建德说:“既然你们不敢进来,那就把绳子投进来,我把尸体系在绳子上,你们再拽回去。”盗贼于是将绳子投进屋里,可是我们的这位猛男却将绳子系在自己身上,然后让盗贼拽出去,盗贼们以为窦猛男格外开恩,便使劲地拽,等到了门口,没等盗贼兄弟们反应过来,窦猛男一通猛砍,将盗贼全部杀死。从这以后,窦建德在家乡便成了明星。

如果仅凭这件事,你就认为窦建德是个二愣子,那可是大错特错。

真正的猛男绝不仅仅是浑身的肌肉和威猛的身躯,他一定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窦建德就是这样的人。

有两件事可以证明窦建德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有次乡里人家中丧亲,因家贫无法安葬,窦建德在田中耕种时,听到这件事后,便将自家的耕牛给了乡里人,让其发丧亲人,结果他很为乡里所敬重。

大业七年(611),杨广征兵攻打高丽,窦建德应召入伍。为了使军队便于指挥,当时每个郡都要选出个领导,而窦建德凭借着独有的猛男气质,当选了本郡的领导。当时,山东发大水,与窦建德同县的孙安祖家被大水淹没,妻儿饿死。县令见孙安祖骁勇过人,也将他选入军中。孙安祖向县令陈述自己家中贫困,不愿入伍。县令大怒,处以鞭刑。孙安祖气极,杀死县令,投奔了窦建德。窦建德暗中放孙安祖逃走。

所以成大事者必定有过人之处,有的靠智慧,有的靠勇气,而窦建德靠的是情义。

后来没过多久,山东发生了大饥荒,窦建德看到很多百姓过的是一种水深火热的日子,就对孙安祖发了一通感慨说:“文皇帝(隋文帝)在时,过的那是太平盛世的日子,而今调兵征伐辽东,都被高丽人所打败。现在到处都是灾荒,皇上(隋炀帝)却不知道体恤百姓,还亲自征伐辽东,再加上以前年年东征西讨,留下的战争疮痍还没平复,如果现在起兵造反,只怕隋朝的江山不会再稳固几天啊,我认为大丈夫如果不死,就要想着立大功,不能总做逃亡之人。我知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面积广大有数百里,地势纵深,可以逃难,应该多聚集一些人,等到天下有变故时,肯定能建立功业。”

经过窦建德这么一忽悠,孙安祖顿时热血沸腾,反正大不了是个死,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咱们干了!

随后,窦建德帮助孙安祖聚集贫困农民和拒绝东征的士兵几百人,占据漳南县方圆数百里的高鸡泊,举兵抗隋。孙安祖自称将军,号“摸羊公”。

“摸羊公”这个称号,是孙安祖自己封的,因为孙安祖在家乡时,手脚不干净,总是深更半夜地到人家里偷羊。孙安祖并不避讳这件事,所以在起事后,干脆就叫“摸羊公”,充分发扬当年“摸羊”的精神,将造反事业进行到底。

只是这一次摸的不再是羊,而是隋朝的江山。

其实任何一个时代的老百姓,只要皇帝、官员们能够稍微对他们体贴一些,相信再苦再难,也没有人愿意造反。自古以来,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这一次,窦建德也是不得不反,因为官府杀害了他的全家。

当时,清河鄃县(今山东夏津)人张金称纠集百余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率千余人在清河一带起义,往来漳南一带,所过之处烧杀抢掠,也许是敬佩窦建德的人品,也许是因为别的原因,他们唯独不去骚扰窦建德所在的村落。

就这样,他们把窦建德给害惨了。郡县怀疑窦建德与他们私通,逮捕并杀害了他全家。

为什么要杀我的全家?他们有何罪过?

愤怒的窦建德仰天长啸,那一刻,一个铁血男儿的心在滴血。

于是从那一刻起,窦建德发誓与隋朝势不两立。随后窦建德便率麾下二百人投奔了高士达,自称东海公。

高士达任命窦建德为司兵。后来孙安祖被张金称杀害,其部数千人尽归窦建德。从此,窦建德势力渐盛,壮大到万余人,仍然往来于高鸡泊中。窦建德倾身接物,能与兵士同甘共苦,兵士为其尽效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