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立宪改革的起点:慈禧亲自提拔袁世凯(第9/10页)
在听到自己即将取代荣禄成为领班军机时,奕劻在他的王府里紧张地思考着今后该要走的路。大清自开国以来,在慈禧之前,亲王一般是不能进入军机的,更别说成为领班军机了。不论你有才没才,各位亲王才是皇帝重点戒备的对象,如果让他们既位高又权重,那么和皇帝也就差不多了。但慈禧的情况有些不同,她擅长权谋,在局势面前很精细冷静,驾驭人的手段极其厉害,拉和打都很有一套,但她对具体的行政事务没有兴趣,再加上毕竟也是个女人,从精力到行政才干方面都需要一个男人在前面顶着。当必须有一个男人在前面顶着的时候,她还是宁愿相信爱新觉罗的后代,而不是曾国藩、翁同龢、李鸿章。于是乎,从当年的恭亲王奕䜣开始,亲王进入军机处并成为领班军机在慈禧这里几乎成了惯例,中间只被一个出身于满人平民之家的荣禄打断过,害得朝野间也不断传出她跟荣禄的男女八卦,而现在,荣禄大人即将离去,终于轮到奕劻了!
从1894年受封起,奕劻已经当了近十年的“庆亲王”了,这是他第一次进入军机处,就成为领班军机,“位”和“权”一肩挑,将成为大清真真正正的二号人物。但对于自己有几斤几两,奕劻还是比较清楚的。对于处理朝政,除了常年在外务部积累了一些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外,其他的都比较平庸;对于搞权谋,连想都不用想,那绝对不是慈禧的对手。不过奕劻很清楚,正是因为他不像当年的奕䜣那么能干和厉害,这才进入了慈禧的法眼。慈禧已经老了,再来一个奕䜣那样的人,她可受不了,绝对不会让他成为领班军机。所以,归根结底,在慈禧的眼里,奕劻的“忠心”是比能干更具价值的。
于是乎,站在慈禧的角度,奕劻很快就明白了今后的路:只有紧跟慈禧,不犯事关忠诚的“原则性错误”,哪怕“小错”不断,也能最终保平安。在军机处,自己能不能做到把表现对太后的“忠心”放在处理朝廷和国家大事之上?在朝堂上,能不能做到处处带头自觉维护慈禧的权威?至于自己那点贪银子的爱好,只要是在朝廷谁的银子他都收,谁的银子他都爱,只贪财,不结党,就已经不是慈禧眼里的原则性错误和路线问题,甚至就是主动给慈禧送上的敲打自己“忠心”的武器。千百年来,多少二号人物就是以这种自污来换取专制君主的放心,免得君主要打击你的时候,他还一时找不到把柄。
而“政治正确”的第二条就是要笼络好袁世凯,也就是替慈禧笼络住袁世凯以及他手里的新军,成为保护慈禧权力安全的枪杆子。这件事情原本是前任领班军机荣禄做的,现在荣禄走了,必然会成为他这个继任领班军机不得不去做好的事情。当然,对于奕劻大人来说,这也是求之不得的,袁世凯成为了北洋集团新的带头人,他那个贪银子的爱好就很需要袁大人。袁世凯需要办的事,他会在朝廷中帮衬,而他不方便敛的财老袁自然会替他来敛,奕劻担心的其实只是袁世凯还会不会像当年李鸿章那么大方。毕竟自己从那里拿习惯了,再拿总要方便些,这才酸溜溜地说了不少“醋话”,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了。
庆亲王府,奕劻把那张银票推辞了好一阵,实在推不掉也就只好收下了。正是从还没正式进入军机处这一天起,奕劻大人就已经在成为“朝廷第一巨贪”上一路狂奔,很快就到达了他曾经梦寐以求的境界:谁的银子他都能收,朝野上下把庆亲王王府私下里称作“庆记公司”,奕劻本人也在汇丰银行里存有几百万两银子。当然,送钱最多的还是袁世凯方面,对于这个习惯用银票来说话的人,奕劻简直十分喜爱,差点叫他一声大哥,后来发现自己比老袁足足大了21岁,叫大哥实在是不合适,就让自己的儿子载振与袁世凯结为拜把子兄弟,老袁的事,就是他的事,老袁的钱,也大部分是他的钱。大清的朝臣和疆臣、军机处和直隶总督衙门、皇族权贵和改革阵营,就这样达成了权钱交换的高度默契,结成了彼此需要的利益共同体,历史上把他们称作庆袁集团。当然,对于在慈禧和袁世凯之间把握准那种微妙的关系,奕劻相信他的心里还是有数的。